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中国教育哲学的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12-07-24 10:39:02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
  中评社北京7月24日讯/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登载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的文章“中国教育哲学的未来”,文章指出,现在中国很多所谓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连一个合格的公民的素质都没有;中国的传统强调先做人,后做事,但是现在培养的人又怎样呢?专业主义没有养成,就连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教育首先没有把他们培养成人。

  我们已经简单讨论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聚焦于儒家和王权。应当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想给传统教育哲学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我们这里主要是一种事实的陈述,讨论和西方比较而言,中国教育哲学的一些特点。中西方不同的教育哲学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从维持王权体系运作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非常成功。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中断,也和这种教育哲学有关。上面强调过,儒家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统治哲学。但如果从知识创新的角度看,儒家教育哲学就显得过于保守了,导致了王权政体的简单重复。

  那么,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哲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哲学的变化和政治社会的变化紧密相关。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权,二是革命。这两个结构特征都为教育哲学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首先是分权,即权力的分散状态。清末以后,中国政治的一个最显着的特点就是传统王权的衰落,但新政权则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和历史上每次王权衰落一样,权力的分散状态导致了思想界的异常活跃。但这次知识界的活跃有其自己的新特点。传统上,当王权衰落的时候,思想上尽管活跃,但还是在传统的边界之内。清末之后,则表现为传统上王权主导的儒家不再是主导性教育哲学,向西方学习成为风潮。其次是革命。革命是为了建设新政权。那些致力于革命的政治力量,需要新的知识体系的支持,它们也尽力诉求于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哲学。

  这些变化也导致了知识界的变化。主要有二方面。第一是知识分子作为相对独立的市民社会群体的意识开始产生。晚清废除科举制度之后,知识界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突然不见了,传统上高度制度化的“学”与“士”之间的关联中断了,而新的关系则没有建立起来。这种脱离对知识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之一就是独立意识的出现。第二是政治和知识之间的边界开始产生。“五四运动”之后,各种从西方输入的知识体系相互竞争。政治力量对这些知识体系当然有所选择,但这并没有妨碍知识界对这些知识体系的执着追求。

  即使在蒋介石时代,这种政治和知识之间的边界还是存在的。蒋介石建立的政权不可说不专制,但这个边界是存在的。如果知识群体干预政治,蒋介石政权会干预教育和知识界,甚至镇压。但如果知识界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权对知识界并没有过多的干预。这种新的发展给中国造就了新的教育哲学,造就了新的教育体系。多年的积累,到了西南联大时期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西南联大集中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界最优秀的人才,也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