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校车事故背后走不出的怪圈

http://www.CRNTT.com   2012-02-02 11:54:32  


 
  2007年新疆喀什塔县逐步撤销了乡镇的教学点,在县城建了一所能容纳3000多名学生的城乡寄宿制小学,90%的孩子都要到县城去读书。最远的,家离县城有六七百公里,上学骑骆驼要走十几天,近的也得走两三天。每年开学,当地的孩子都要翻雪山、过冰河、攀悬崖、滑溜索,去县城上学。这样的故事也在撤点并校政策实施最为激烈的西部6省中屡次上演。

  交通风险背后是“就近上学”的消失:2001年起,中国农村平均每天减少64所小学或教学点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指出应 “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决定 》公布以后,各县就开始逐年推行合并农村小学的措施。所谓撤点并校, “点”指 “教学点”,而“校”是指完全小学。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尤其在一些山区,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撤了近1/2至2/3的教学点及完小。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小学25.74万所、在校生9940万人,比实施撤点并校前的2000年分别减少近30万所和3000万人,降幅分别为53.50%和23.61%。

  二、撤点并校, 带来的还不只是校车问题

  大规模寄宿越来越低龄化,寄宿硬件和生活配套设施未必跟得上

  与“撤点并校”同步的是,遍地开花的寄宿学校,而寄宿学生也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在陕西子长县,史家畔中心小学2009年招收的56名农村的寄宿生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5岁。更加重要的是,低龄寄宿实际上构成了对家长教育权的剥夺,过于低龄的寄宿对于孩童身心带来了何种影响和风险,研究者们也并不乐观——2007年, 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学者共同组成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项目组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因长期营养不良,样本区许多孩子的体格发育滞后。其中非寄宿学生的身高,比世卫组织同龄人的平均身高低5厘米,而寄宿学生的身高,比世界卫生组织同龄人的平均身高低9厘米。

  撤点并校也并未减轻农村家庭教育成本,交通、寄宿等生活成本抵消政策性补贴

  从2001年起,“两免一补”政策开始在农村教育中逐步实施,“两免”是免书本费、免学杂费,“一补”就是向住校生发放生活补贴。然而,杨贵平调查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两免一补”后,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费用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原因就是撤点并校”。杨贵平为“撤点并校”前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作了一次精确的统计。在河北省某县,李村小学是中心校,辐射周边多个村落,很多学生寄宿;而张村小学实行就近入学。调查显示,住宿制学生年消费1580元,包括住宿费140元,吃饭1300元,交通费240元;而就近入学学生每天在家里住宿、吃饭,年支出只需要440元,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