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王焱: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1-09-20 13:42:41  


 
互动环节

  网友1:今天的题目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听王老师讲了康有为,怎么没有提到孙中山?

  王焱: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从戊戌变法来看为什么会有辛亥革命。

  主持人:正因为变法之失败,在一种感受中,康有为启动的是戊戌变法,是真正的变法吗?可能是因为他的一些做法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辛亥革命称作革命,但并不是一个特别血腥的革命,上次的讲座中有讲到。

  网友2: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王老师提到清末新政 ,就这个而言,您认为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对于今天清末新政有什么借鉴意义?是不是完全是一种欺骗手段,或者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上有什么承上启下的意义?

统治者误认为经济繁荣可弥补政治问题

  王焱:百日维新期间提出的那些变法措施十分有限,在1905年新政的实施,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其实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经济绩效也很不错,这也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可能是人们认识上容易产生的误区——即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可以掩盖政治社会建制上的缺憾与不足。社会理论中有一个“托克维尔悖论”,即指越是在经济繁荣增长的时候,反而越有可能出现政治危机,因为经济和政治并不是同一个社会领域,它们要解决的也不是同一个问题。清末的新政并没有推进到宪政层次上,虽然后来清朝统治者迫于各界压力,将原来的十年后立宪的承诺改成九年,提出《钦定宪法十九条》,但在时间上已经过于滞后了,无论经济上怎么繁荣,政治正当性的资源已经大量流失了。

  主持人:1901年1月29日,变法上谕: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

  王焱:这话说的不错。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改革的阻力无非来源于两个,一个是权势集团的既得的权力和利益,二是对于旧的意识形态符号的依恋。

  主持人:关于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的一些主张,腾讯网历史频道在做一个转型中国的报道,这个大家可以去看看。

  网友3:辛亥革命的爆发实际上是各种矛盾的深层次的积累,各种矛盾的积累,我理解为让利的结果,形成了一种利益团体,最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矛盾好像很多,特别是民族矛盾比较激烈,民族矛盾非常激烈,清朝末年社会那么动乱,民族关系是怎样的情况?

  主持人:整个清朝对民族政策把握得比较好。

  王焱:“中国”原来不是一个国家的称谓,而是指文明的中心。谁掌握了中心谁就可以称作“中国”,连日本有一个地名也叫“中国”,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而是文明中心的意思。看中国文明史,这个文明的中心从商周到现在,一直处在东西南北周边文化的矛盾冲突之中,但汉文化有一个高明之处:就是认为华夷之分在文化不在种族。后来文明越滚越大,很多边疆游牧民族后来都融合到了汉族里,不是说汉民族生殖力特别强,而是汉文化用包容的方式,把很多周边的游牧民族融合包容进去了。满族是清代统治者,入关时期,人口上百万,兵马十几万,但这么点人口与军队,怎么能够统治这么辽阔的疆域呢?那是因为他们借鉴了古代朝廷对待周边民族的一些策略,有意识的实行了二元的帝国策略,一方面是满蒙包括藏、回,这是一个边疆民族的世界,用的是游牧民族氏族部落联盟的方式,在承德外八庙,清君主与周边的游牧民族领袖来会盟,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避暑山庄里皇帝坐的龙椅就在平地上,这与紫禁城里龙椅高高在上不同。而对内地的汉族,实行的是秦汉传统以降一君万民的统治形式,君主高高在上。而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在雍正时期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退回到清帝国实行二元体制的时代,只有继续推进,直至打造出一个各个族裔统一的政治法律共同体,将所有族裔变成同一个nation,这就是中华民族,所有的人都是公民,没有族族裔族群歧视,也没有哪个族群族裔享有特权。

  这与中国未来政治走向一样,有些人弘扬儒家等级为治的宪政主义,但是却忽略了20世纪中国发生了好几次革命,在革命已经将传统的等级为治社会结构多次夷平过的中国,谁是贵族?没有贵族,怎么能建构等级特权为治的社会呢?在一个世界日益走向平等与民主化的世界上,所有等级为治的正当性都已经被摧毁。我们要想实现中国的有效治理,就只有走向普遍的法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