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香港需要怎样的宏观视野?

http://www.CRNTT.com   2011-06-28 08:44:24  


  中评社北京6月28日讯/资深评论员周八骏今天撰文“香港需要怎样的宏观视野?”表示,反对派阻挠和反对香港经济融入国家主体经济,正是担心以国家主体庞大经济为载体的价值观正在影响乃至最终会同化香港社会的传统价值。这同反对派欲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推行西方政治模式,本质是一致的。于是,香港的反对派就作出合乎其立场和利益的选择—阻挠和反对香港经济融入国家主体经济,同时,鼓吹香港和国家主体一起推行西方政治模式。这就是反对派领袖人物和骨干所提倡或追求的“宏观视野”。必须指出,这不是香港社会所需要的宏观视野。后者与前者正相反—在经济上,必须坚定地加快香港与国家主体经济一体化;在政治上,香港发展民主政制必须考虑同国家主体的政治关系,二者必须协调以促进香港与国家主体经济融合。 

  叶荫聪先生在2011年6月6日《明报》B4“观点”版发表《后“六四”的中港共同命运》,批评“香港社会还是欠缺了一些更宏观的视野”,“尤其在香港与中国的关系上,不少港人的言行,仍然带旧框架去面对新世界。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部分民主派中人一边喊支联会的口号,一边推动‘围城偏安’的政改策略;同时,亦有‘本土’先行的知识分子与青年,要守香港,忘记或抗衡大陆。”他的结论是:今天,“香港与中国大部分城市地区,一方面好像是竞争,另一方面有共同的命运—跨越‘一国两制’的专制式资本主义”;因此,“中港的民主运动不是谁‘支持’谁,”而是具有共同的使命。 

  叶荫聪的文章不是孤立的。就在今年“六四”当晚,“支联会”主席李卓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便表示是到了“反守为攻”的时候了;翌日,《苹果日报》在报道李氏谈话的标题中就用了“反攻大陆”的字眼。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