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中国产业战略区域转移提前到来

http://www.CRNTT.com   2009-12-09 10:19:31  


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
  中评社北京12月9日讯/明年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年”,调结构,特别是制造业结构调整是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必须迈过去的一个“坎儿”。 证券时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局副研究员张茉楠文章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倒逼中国制造业格局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内在驱动力,中国要选择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反危机的突破口,金融危机正是东中西部制造业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有利时机,相信制造业区际转移的展开也将标志着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增长转型的全面启动。

                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引擎

  文章称,中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目前中国制造业创造了GDP的总量的1/3,贡献出口总额的90%。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增长速度居全球之首,制造业比重增速远远超过美国。据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全球观察预测,2009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例将达到17%,中国将于2009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较预期提前4年。可以预见未来10至20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

  随着“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然而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力较低,附加值不高,贸易利益分配失衡,也使得“高增长、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如何摆脱中国制造的旧有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是决定“中国制造”未来走向的重大战略问题。

  从制造业转移规律看,国内的产业转移其实就是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延伸。在笔者看来,通过产业区际转移,“中国制造”或许可以找到一条升级产业链,主动完成产业转型的战略发展路径。就产业转移的本质而言,能够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事实上每次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的转换,都伴随着原有产业的向外转移。

              广东“双转移”战略提供新思路

  文章指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大大加速了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步伐。东部沿海地区以OEM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资源、能源短缺和高消耗的影响,产业转移压力巨大,迫切要求转向更具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正是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有利时机。可以说,金融危机使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临界点提前到来。

  “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金融危机中广东“双转移”的战略构想及实施为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样本。“双转移”是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具体是把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双转移”不仅对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也对解决区域发展失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中国最早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珠三角,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如今的“世界工厂”,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GDP连续18年领先全国,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至此,广东经济完成了第一次飞跃。但此后广东经济长时间停留在“三来一补”型经济模式里,陷入了结构性瓶颈之中,特别是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贸易摩擦增多,都要求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加快推进“双转移”。只有通过“腾笼换鸟”,才能给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才能更好吸收欠发达地区优势劳动力,带来更高产值和劳动力单位产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制造业转移升级面临机遇

  文章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中国制造业转移升级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区域差异的趋缓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宏观条件。目前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东慢西快”的态势。从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缩小之势,目前“东慢西快”的区域增长状况也反映了这一规律。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具有纵深的腹地,沿海经济带,中部经济带,东北、西北和西南经济带,每一个经济带之间具有非常良好的功能承接和产业替补的优势。据测算,中国沿海10个省市集中了全国加工贸易的97.4%,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 1.4万亿元,因此,可以通过产业区际转移和借势,利用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从中国制造从“以时间换空间”的后发优势向 “以空间换时间”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转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