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经访谈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两岸关系中惯例行为解读

http://www.CRNTT.com   2018-11-11 00:20:28  


 
  四、北京的“YES”和台北的“NO”

  北京对于向社会经济性惯例行为转变,是持明确肯定的态度,希望通过加强民间多层次的双边交往,通过社会经济性惯例为两岸带来更多的共同“情理”,增强两岸民众之间的认同与互信。这从多年来北京一再鼓励民间接触、民间交流和民间商贸可以看到。

  近期北京推出的31条惠台政策中,已经不再是一份对台补贴清单了,而相当大的内容是涉及给予台商和台胞国民待遇或超国民待遇,谋求在更为经济的范畴下来给予台商和台胞更多应得的实实在在的优惠。而这些优惠大多是台商和台胞多年来在大陆工作、学习和做生意时希望获得的便利待遇。

  同时,台北对于通过社会经济性惯例行为来进行两岸交流是有畏惧之心的。一方面,台北对于北京给予优惠的行政性惯例行为有很强的预期,这不仅仅体现在政府层面,在企业和民众个体层面,都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旦转向社会经济性惯例行为,大陆政府大幅让利的预期红利会减少或消失;另一方面,台湾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产业转型一直成效不佳,大量企业的技术水准并没有有效升级。台湾许多技术都是从欧美进口或外包,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加上经济长年景气度较低,资产积累速度慢,岛内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日趋严重,所以,技术、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的使用水准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竞争潜力不足,与大陆企业的经济交往与竞争中难以取得上风。

  所以,尽管蔡英文政府提出“从世界走向中国”的主张,许多台湾人觉得前景渺茫;但真正与中国大陆平等地进行经贸竞争,“从中国走向世界”,却也没有明显的成效。至少在马英九当政的八年中,两岸经贸交往虽然有大幅度的增加,但真正意义上按社会经济性惯例进行公平竞争或合作的案例却并不多见。许多台商因当年台湾的过剩产能而把公司(工厂)转移到大陆,在大陆开厂多年,一直享受着各种政策优惠和补贴。等到大陆也出现过剩产能时,不得不再把公司(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但多年享受的优惠与补贴一下子没有了或者大幅下降了,企业运营立刻遭受了困境,不得不重新考虑投资投向问题。

  由此可以看到,尽管两岸今后的交往会逐步从行政性惯例向社会经济性惯例转变,但是两岸对于这种转变的心态是完全相反的。大陆对于这种转变持正面的态度,而台湾更有可能持负面的态度。由于造成台湾所持负面态度的因素多样且复杂,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台北对向社会经济性惯例转变的负面态度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反转。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