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徐博东:与《中国评论》的不解之缘 | |
http://www.CRNTT.com 2018-09-09 00:13:19 |
伟峰兄是十分有情有义之人,他知道人什么时候最需要朋友,最需要“送温暖”。2008年7月,我从台研究院院长任上离职,10月退休,离开了我亲手创建的北联大台研院,一时难以适应,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的。此时,伟峰兄又及时出现在我的面前。当年8月9日,北京奥运开幕盛典刚刚结束,他带着千金郭至君(亦是“中国评论通讯社”记者)等一行三人,专程来到我家,名为“采访”大陆台湾研究界的奥运火炬手,实则来“安抚”我这位刚刚“下台”即将退休的老朋友。多年后他才说了实话:“记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博东兄告诉我,他要退休了,语气之中,有很多无奈,也有很多遗憾。我吃了一惊,担心他会因此生病。于是我带着自己最爱的珍藏,一只树根包着石头的骆驼根雕,到他的复式新居聊天,希望以骨头硬、不会垮的寓意来激励他。”次日(8月10日),中评网就刊发了对我的专访——《徐博东高擎火炬,在两岸关系研究上继续奔跑》,令我倍感温馨、倍受鼓舞! 此后10年来,伟峰兄和他主持之下的《中国评论》和中评网,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我本人和北联大台研院。尤其对台研院的年轻学者,倍加呵护,悉心扶植,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发表研究成果和对外发声的机会。近些年来,北联大台研院有几位年轻学者进步很快,已逐渐在大陆台湾研究界崭露头角,不可否认,伟峰兄和《中国评论》、中评网的扶植提携,实在功不可没! 转瞬之间,《中国评论》创刊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了。它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成长。它见证了二十年来海峡两岸的风风雨雨和国际的风云变幻,针砭时政,指点江山,发表了数量可观的高品质文章和座谈会纪要等,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独特贡献!本人忝列《中国评论》的学术顾问,既感到惭愧,又与有荣焉! 五、《中国评论》几个显着特点 据我所知,比起香港和大陆的其他涉台政论性杂志,《中国评论》的财力并不雄厚,编辑人员并不充裕,工作条件也并不优越,但创办仅仅二十年,发行量却不断攀升,深受海峡两岸和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好评。它何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学术影响力?它有哪些过人之处?值得认真总结,深入探讨。 我以为,《中国评论》月刊至少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第一,它定位准确,立意高远。二十年来,《中国评论》始终秉持“沟通两岸、融汇中华”的办刊宗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坚守“两岸一中”的原则立场,孜孜以求,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实际上,经过二十年来的不断发展,《中国评论》早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事政论性刊物,它已经逐渐转型为“研判两岸及东亚与国际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因此,它不仅深受海峡两岸和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好评,更引起两岸官方决策层乃至美、日等相关国家研究机构和政府官员的密切关注。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