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要防止中国制造业出现“未强先衰” | |
http://www.CRNTT.com 2012-09-07 08:42:40 |
文章分析,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似乎来得太早了些。19世纪中期,英国曾经依靠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随后,英国工业资本大举对海外投资,20世纪初,英国海外投资一度超过国内投资的规模,致使英国国内工业生产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下降,技术进步速度明显放慢,最后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从“世界工厂”跌落为工业品进口国。 美国则复制了英国制造业发展的老路。早在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就已相当于欧洲主要国家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29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43.3%的最高值。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美国制造业开始衰退,此后美国经济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后工业化特征并且持续低迷;1990年代后,美国借助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结构向“高新技术化”方向发展,使制造业重振雄风。美国制造业协会的报告显示,1992到1997年美国GDP增长的29%来自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门。但近些年来,美国开始实施“非工业化”政策,降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萎缩和衰落,其占GDP比重下降到2004年的12%,就业比重从最高时的35%降到目前的10%左右,远远低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 最新的例子则是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依靠制造业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到1970年,日本的制造业工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一度高达27%,日本制造更是在全球市场上傲视群雄。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日本的制造业开始走向了漫漫的下坡路。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在1996年—2006年十年间,日本的制造业工厂减少了一半,只剩下54万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制造业的产值占日本整体经济的35%,但在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至18%。而日本制造企业今年最新的财报显示,制造业的衰退仍在进一步加深。比如在2011财年,日本家电的三大巨头索尼、松下和夏普共亏损1.6万亿日元(约合1283亿元人民币),亏损额不断刷新纪录。 但是,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来看,他们的制造业大都是在经历了一个高峰之后才逐渐衰退的,并且都已经实现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只是在国内产业结构变化,以及中国、韩国等新兴制造业大国崛起的过程中,生产基地出现了外移,但仍旧保持了研发中心留在本国的格局。 文章认为,很显然,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发展程度远不到发达国家出现产业转移时条件。从总量上看,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20%左右,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中有10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仍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国制造仍以代工、加工为主要特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不多。这就决定了仅仅依靠劳动力众多而又廉价的竞争模式缺乏长久性。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产品的附加值低,仅仅在低端市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中国虽然是高端奢侈品的消费大国,但却是生产上的小国。即使是在本国生产,也大多是代工或贴牌式的模式,而且国内鲜有真正的奢侈品品牌。 由此可见,中国离真正的制造强国仍差距不小。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制造业却提前出现了“未强先衰”的苗头,其典型特征就是产业的“空心化”提前来临。根据统计数据,2007—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营收总和占40%以上,但利润额只有30%左右。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11个百分点。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水平也明显偏低。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