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经访谈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陈和午:链网式的强势利益集团

http://www.CRNTT.com   2012-03-31 11:11:53  


 
经济利益强化的部委

  各个部委是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应该说保持政治中立,努力追求中央政策执行的效率是其分内之责。但是,近年来“部委利益”一词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特别是2003年和2008年两轮部委机构调整后,一些部委掌握着许多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太大,并演变为部门权力利益化,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越来越浓,部委决策、中央背书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委的部门利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央政府的总体利益,这也造就了各地驻京办异化为“跑部钱进”的阵地。

  而在一些宏观政策调控或经济体制领域改革的问题上,部委之间相互争斗的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近十年来这种博弈已从原来的隐蔽性转向公开化。不管是蜗牛般的医疗体制改革,还是停滞不前的三网融合困局,以及多年只见打雷、不见下雨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无不牵涉到部委之间的利益博弈,而一轮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更是部委利益争锋的典型。此外,许多法律或政策的出台也由于部委之间的利益瓜葛遭拖延,例如,一部《反垄断法》酝酿了13年才于2007年8月30日露脸,其背后是商务部、工商总局和发改委三大部委的起草权之争;《能源法》的至今难产同样触及到多个部委之间的既得利益再分配;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快两年而细则却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40多个部门涉及其中;等等。

  倘若上述利益之争还只是比较隐晦的话,那么接下来部委纷争的利益博弈就显性化了。如2004年开始的三部委千亿企业年金博弈;2005年央行与建设部的取消房屋预售制度之争;2006年国家版权局和文化部相继高调介入卡拉OK版权收费;2007年出台燃油税的希望又一次成为泡影;2008年大部制下啃不动“铁老大”改革的尴尬;2009年文化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在网络游戏管理权上互不相让;2010年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在电子产品“入境税”上的掐架;2011年商务部和财政部在奢侈品关税上的论战;至今仍陷入拉锯争斗的环境税划分,背后除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外,部委之间也有千亿蛋糕切分。

垄断日盛的国企

  2003年国资委的成立,肩负起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也让国企们有了幕后大老板。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倒没啥,但应该以市场规律为前提,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国企尤其是大型垄断央企,享受着政策、资金、项目、市场等方面的特殊“照顾”,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更具有“竞争力”。正是借助这种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经营之道,让国企演变成了一类特殊的强势利益集团,其业绩也高奏凯歌。“十一五”末,国企主要效益指标营业总收入、实现利润和上交税费创历史新高,比“十五”末期均实现翻番。到2011年,国企利润总额更是超过2万亿元,而2002年国企利润仅为2500亿元左右,十年间翻了8倍,年均增速高达25%,远远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速。而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光鲜榜单背后的尴尬是:上榜的184家民企的利润总额不及10家利润最高国企总额的一半。

  而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中国政府4万亿“救市”计划的刺激下,受政策资源倾斜的国企们开始了新一轮跑马圈地式的“新国资运动”。与2004年钢铁领域民企“铁本”的倒下不同,此次能源、钢铁、航空、煤炭甚至房地产领域的“国进民退”浪潮都愈演愈烈,国企在竞争性领域大肆扩张“与民争利”。与此同时,央企渐渐爱上“走下去”与地方政府展开大规模的合作,地方政府也尤其青睐“傍央企”的新一轮潮头,两者的联姻上演了一场极具中国特色的“央地”合作模式大戏。

  此外,作为国企真正所有者的全体人民现实中却难享红利,而国企利益内部化的规则日益明显。2008年在垄断行业就业的人群只占全国就业人群的8%,但是却拿走了全国工资福利的一半。而从近两年“两桶油”的“天价茅台酒”、“天价名片”、“高利贷”、“团购奔驰”、“购房门”等漩涡门事件中也可见一斑。事实上,垄断国企利益集团化的倾向正在不断固化和膨胀,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钳制和改革阻力,例如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没有下文,央企酒店业务板块剥离的软化处理,盐业专营制度改革的一拖再拖,发改委调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涉嫌宽带接入领域垄断问题陷入迷雾,等等。垄断老虎越养越大,倘若放任这种局面持续,“国企吃肉,全社会喝粥”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将会日益严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