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经访谈 】 【打 印
世界未来难捉摸 不如反求诸己

http://www.CRNTT.com   2009-12-12 10:41:22  


发达国家不能总想着把怨气归于别人,把实际利益留给自己。
  中评社台北12月12日讯/中研院史语所生物人类学者王道还今天在《联合报》登出文章“祸起萧墙之内”,强调“末日预言多,往往当不得真”;“未来难捉摸,不如反求诸己”。文章内容如下: 
 
  正在哥本哈根进行的全球暖化对策会议,盛况空前。开幕日放映的一部短片,以末日景象警告与会代表万一无法达成协议的后果,还有一位小女孩呼吁观众“救救世界”,似乎在呼应好莱坞的末日电影“二○一二”。

  “二○一二”是以科学包装的“烧饼歌”,投资额高达二点二五亿美元(约新台币七十三亿),在哥本哈根会议前一个月推出,趁势又造势。由于它的音像特效动人心魄,世界各地上映第一周的票房总收入,就超过了投资额。这等眼光、盘算与执行力,教人不由得不赞叹。至于电影中的虚拟灾难,与哥本哈根各国代表的生活实境有什么关联,就难说了。

        末日预言多 往往当不得真

  其实,科学家的末日预言,往往当不得真。一九六八年出版的〈人口炸弹〉就是个例子,作者厄立克(Paul R. Ehrlich)是美国史丹佛大学的生物学教授。他警告世人:世界人口正以几何级数增长,即将耗尽全球自然资源;并预言一九七○年代、一九八○年代会发生大饥荒,死者数以亿计,特别是在印度与巴基斯坦。这种耸人听闻的说词,使〈人口炸弹〉成了畅销书,销售量超过百万。

  事实上,厄立克不过是重弹十八世纪末马尔萨斯的老调。根据马尔萨斯的说法,疾病、意外、战争、饥荒是箝制人口成长的积极力量。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那些力量在工业化国家式微了,因而涌现婴儿潮。不过厄立克没有察觉那只是泡沫。美国一九六○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已露出泡沫胀爆的端倪。美国的人口资料也不支持人口成长率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结论。此外,一九六○年避孕丸在美国获准上市,直接抑制了人口成长。

  同时,第三世界的粮食问题也由“绿色革命”解决了。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民间协助墨西哥推动农业改革,一九六○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展到中东、近东与印度。结果,到了廿世纪末,世界人口由一九六○年的卅亿增长到六十亿,一直没发生过粮荒。自始就扮演关键角色的美国农学家波洛格(Norman E. Borlaug,一九一四-二○○九),一九七○年还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肯定。

           未来难捉摸 不如反求诸己

  每个时代都有末日预言,有的反映真实的危机,有的只是“苦闷的象征”,甚至可能是哗众取宠的工具。以迫在眉睫的巨大灾变为诉求,也许能激励民众面对问题的意愿。但是,个人与社会必须采取的行动方案,例如改变生活方式,发展新的经济模式以及与环境的新关系,还需要基于在地观点的论证、规画与协商。

  何况科学有时而穷。二○五○年台湾的气候与气象模式与现在会有多大差异,现在的科学仍然无法预测。与其辩论难以捉摸的未来,不如反求诸己:我们的社会可有因应未来变化的能力?

  这是我们能回答的,毫不含糊。二○五○年,台湾年满六十五岁的人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工作年龄人口,数量大幅下降,比率才勉强过半(现在超过七成)。一九八五年出生的人,到时大概不能指望退休金。

  十八世纪初,牛顿过世前,算出最后审判日最早在二○六○年降临。二○五○年的台湾人,绝不会嗤之以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