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石佳音:十九大创新局 台方却视而不见

http://www.CRNTT.com   2018-01-13 00:10:06  


 
  以制度建设开创新局

  美国政治学者杭廷顿早就指出:“现代性”将带来稳定,但“现代化”的过程则会造成政治体制超载而易生动乱。在维持稳定同时追求发展方面,列宁主义政党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模式,而中国就是最佳的例子。不过,杭廷顿当年只注意到中共藉由列宁主义的党组织而在1949年建立了能够有效统治中国的政府,还未见到改革开放后中国进而推动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而中国一旦开始推动现代化,仍然有不稳定的可能。可是如果不启动现代化,国家又永远贫穷落后,难免挨饿、挨打,无法立足于世界。这就是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经常听到的两难悖论:“一收就死(或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依此悖论,中国的改革开放几乎注定左支右绌,难以成功。台湾许多‘反共’或‘台独’的人就是这样看待中国大陆。”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悖论似乎已被历史证实。”

  石佳音说到,1978年以前的计划经济,某种程度证实了“一收就死”。此后直到1989年的风波,又仿佛见证了“一放就乱”。其后直到1992年,大陆看似又将走回“一收就死”的“鸟笼经济”,然而邓小平却以“南巡讲话”推动了第二波更深入的改革开放。不过,在新一波的开放大潮中,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官场腐败和贫富差距引起的民怨,导致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甚至自2011年起连续3年国内的维稳费用预算超过军费,又仿佛再度证实了“一放就乱”的无奈。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思考这个悖论的原因,再仔细观察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作法,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石佳音谈到,首先,“一收就死”,是因为政策不对;“一放就乱”,则是因为制度不良。由于中国各地方的情况和条件千差万别,为了摸索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势必适度放权于地方政府及市场经济。否则一旦收权于中央(及政府),就会损及地方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合理功能,导致“一收就死”。可是,如果中央已有正确的政策,则集权中央及政府并不会导致死水一摊。同理,过去虽因制度不良,无法约束官箴、落实中央的政策,导致“一放就乱”。但如能建立合理有效的法治制度,那么放权并不必然造成官场与社会的混乱。

  习近平在2014年10月23日于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上说:“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这就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要以“立法”(制度建设)来“治事”、“治人”。依此思想,他可说是中共历史上最重视制度建设的领导人。以十九大报告来说,其中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不是别的,就是“制度”(包括“制度建设”)──总共出现100次之多,甚至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70次!此外,还有“法治”(34次)和“依法治国”(19次)两个高频词语,都说明了习近平对“以制度推行政策”的重视。

  因此,习不断强调:以党纪国法“从严治党”、“从严治吏”;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让制度、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严防违法违纪的“破窗效应”。在实际作法上,他更打破“刑不上政治局常委”的积习,针对高级干部开始抓法治建设。过去5年来,省军级以上干部及高官“落马”了440人,其中含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43人(占总数11.4%)、中央纪委9人(占总数7%)。这些人中,包括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大老虎。只要这样的做法持续下去,大陆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就能成功。而只要官场风纪能改善,大陆政府的施政能力必然大幅加强,更能有效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石佳音表示,除了反腐与扶贫外,十九大报告里还宣称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见健全市场机制已是大陆的既定政策,因此过去5年不断集权中央,已能做到“收而不死”。同时,因为习近平是以“约束公权力”的“制度建设”来推行其他政策,所以在“收”中含有“放”,并可做到“放而不乱”。有如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5月13日国务院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说的:“既要落实放权的责任,也要落实监管的责任,两者齐头并进,既防止放不到位,又防止出现监管真空,一定要走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

  他强调,十九大后的新中国,将如此继续以制度建设开创新局,做到“收而不死,放而不乱”,而后就能收放自如,最终破解困扰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开发中国家的“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悖论。这将是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世界其他开发中国家所做出的最大启示,同时也将消解台湾对大陆体制最大的疑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