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王平:中华民族复兴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 | |
http://www.CRNTT.com 2017-04-15 00:17:28 |
制度红利决定了一国两制实践的争拗是长期的 “制度之争至今并未结束。”王平说到,以制度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综合国力,决定着当今世界的领导权与话语权;而制度的成功与否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自然资源与政治经济资源的占有,具有庞大的制度红利。王平指出,“一国两制”争拗,必定是长期的,并在较量与妥协之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运行。 王平认为,如果中国希望在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上取得制度优势,在经济发展与政治资源的实际争夺中抢占有利位置,就不能放任香港按照目前的轨迹混乱下去。否则,作为一个曾经是资本主义一制发展的典范、亚洲四小龙之首的香港,回归后经济地位的下降,与社会状态的不稳,必然会被认为是发展模式的失效。 他说,维持者的努力必然大于破坏者的努力。想要“不费吹灰之力地和平共处”,认为只要维持以前的基本状况就代表后来介入的另外一种制度模式是有效的,只能说太过理想。而做为对手,没有理由让作为竞争大敌的另类制度模式,毫无代价地介入一个已经依照既有制度成功发展的经济体并平安有效地运作,那就等于是承认了“北京共识”的成功。而承认新共识,就等于承认新共识与旧共识争抢有限资源是合理的。 “制度优势不仅导致虚的话语权掌控,还有实的利益获取。”王平说。 王平表示,回归以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在97回归后人们迅速忘记了中英就香港问题缠斗的复杂性,放松了对潜在反对力量的警惕,是今天出现多种乱象的重要原因。就是说,中英双方就香港回归所进行的艰苦谈判,是通过长期对峙、缠斗与妥协才走到九七的,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激烈缠斗不可能在九七年七月一日之后,由于中方兑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就戛然而止。 回顾当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的交锋,以及过渡期中英双方的不断争拗,包括末代港督彭定康最后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加快推动香港的政制嬗变,信息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英国不想归还香港,而面对邓小平的强硬不得不归还香港之后,英国就迅速开启了政制改革,希望通过在各种层面埋下伏笔以延续英国对香港的实际控制。 诸多方面很不乐观 王平坦言,客观地评价回归20年以来香港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问题的发展,应该说是难以乐观,甚至在某些方面令人沮丧。 政治层面:邓小平当年对香港的一个要求就是,香港不能成为反共基地。但是以“港独”分子公然进入立法会为标志,这个禁区被打破了。香港一批激进者不仅反共,连颠覆、分离国家的言行都已经毫不掩饰了。如何保证“一国两制”在香港“不走样、不变形”,并不容易。 经济层面:回归20年,香港原有的经济支柱如航运、转口贸易日渐势微,除了旅游这个由内地支援的领域被动地成为“经济支柱”外,没有形成真正富有竞争力的新型经济支柱。社会的依赖心理越来越强,“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回忆。 司法领域:以依法拘捕主动挑衅并用不明液体袭警的肇事者,并在特殊环境下以肢体惩戒不肯就范的肇事者的7名警察被重判104个星期,而肇事者仅仅被判5个星期为标志,表明司法正义已经被政治严重侵蚀。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够被迅速纠错,将严重危害香港的法治环境,香港的社会治安将不可避免地恶化,甚至直接危及香港回归20周年的重大庆典。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