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中国经济发展六大规律及未来趋向 | |
http://www.CRNTT.com 2016-03-15 08:14:57 |
二、把握未来 文章指出,认识中国经济规律可以使我们不但更好地了解过去,还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18日在访英前接受英国路透社采访时,再次引用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挑战-应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的论点,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总体基本方向没有变,既有时(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又有势(处在全球上升通道上);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动力,也有压力。但是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机遇大于挑战,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 从不利条件看,“十三五”时期各类矛盾凸显,这与中国超高发展速度、超大规模社会转型特定背景有关。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长回落,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外需严重不足,存在着各种财政金融等风险,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作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又面临着许多产业产能过剩,化解产能过剩又会产生其他社会问题和社会压力,工业产品价格指数(PPI)持续下降,通缩预期上升,各类生产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持续快速上升,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社会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侵权违约、假冒伪劣、排放污染等屡见不鲜。 社会矛盾凸显。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在发展进程中,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类人群正在发生深刻分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但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较差距仍然较大;各地区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但仍然是世界上差异最大的国家;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但城乡之间、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仍有很大差距;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但仍存在巨大的社会养老负担,还缺少必要的社会养老服务;总人口进入稳定低增长阶段,但面临着严重的少子化趋势,对未来时期的教育、劳动就业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十几亿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巨大需求与有限供给形成基本矛盾,也形成巨大的公共财政压力。 人与自然矛盾凸显。随着中国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贸易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无论是资源、能源、人口承载能力还是生态环境的容量、质量都接近或达到极限,成为越来越大的强约束、越来越紧的紧约束,即使大量进口能源资源也很难缓解这一根本性、深层次矛盾,必须实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从有利条件看,中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正在从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已经从中高人类发展水平向高人类发展水平迈进,从富裕型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向更富裕型(恩格尔系数低于30%)迈进(2015年全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5%);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中国仍处于经济起飞过程;从人口结构来看,人口红利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从增长动力来看,仍然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从增长需求来看,消费需求将大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又更多体现了有效投资和长期投资的需求;从增长来源看,要素投入特别是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无论是技术创新、供给创新、市场创新,还是劳动力和人才培养竞争转移流动,都会使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从增长效率来看,经济体制改革都会有效地改进各类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资本等更加有效配置;从增长效益来看,不仅促进了经济效益,而且还促进了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 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发生质的变化。从生产结构变迁看,从工业主导的产业体系转向服务业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需求结构变迁看,从投资为主、消费为辅转向消费为主、投资为辅,特别是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率,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使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就业结构变迁看,从农村劳动力为主转向城镇劳动力为主,继续提高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等就业密集型、技能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 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看,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正在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从加速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加速高新技术和新兴战略型产业转变,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绿色制造、3D制造、数字化制造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制造业国、制成品出口国,但还不是世界工业强国、制造业强国、中高端制成品出口国。此外,中国在那些资源密集、重化工业以及中低端产业方面,出现严重过剩。这就需要提出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城镇化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正在从土地城镇化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转变,从“一市两制”向“一市一制”转变。今后的城镇化,就是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人口转移居住地,农民工和流动人口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到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还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人与自然关系进入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阶段,从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转向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生态盈余增长期、环境污染与治理相持期。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投资建设(仅环保行业总投资就达到3.5万亿元),“十三五”时期还会进一步加大投资(预计仅环保行业总投资达到10万亿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大幅度减少,同时大力改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各类环境风险,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生态安全屏障,并对世界生态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面对外开放,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吸引外资“投资中国”到鼓励中资“投资世界”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增长点,拓展了“一带一路”战略路线,获得了各种稀缺战略性资源,创造了“无限大”的发展空间,创新了中国独特的“共赢主义”(即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建立更加民主、公平和均衡的国际经济政治治理结构及机制,更加发挥全球领导者作用,有效及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如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全球金融、能源、粮食食品、网络、生态安全等等。全面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政治经济的全球影响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地区事务主导能力,增强国家对外软实力。全面贡献人类发展,这包括经济贡献、贸易贡献、创新贡献、绿色贡献、文化贡献。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