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北大专家: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几率较大

http://www.CRNTT.com   2016-01-25 11:14:24  


 
  技术进步可通过学习、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实现,在过去30余年里学习和技术引进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实现途径。中国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具有多个面向,既体现为要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如早年乡镇企业的兴起和持续多年的城乡劳动力转移),也体现为要素从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的转移(如国企改制和外资企业的壮大)。朱晓东发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进入经济起飞轨道后均经历了TFP的长期快速增长,这一势头直到TFP达到美国的60%时才有所减缓。他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TFP虽增长很快,但到2007年才仅达美国的13%,据此可判断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笔者对此也不无疑虑。一方面,朱晓东对中国TFP水平的估计可能过低。根据刘培林等的估算,2009年中国的TFP已接近美国的40%;根据PennWorldTable8.1中的数据,2007~2011年间中国的TFP始终在美国的40.3%到41.8%间徘徊(见下表)。另一方面,即使目前中国的TFP水平与美国相比仍较低,也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的TFP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事实上,不少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TFP增速已明显放缓,如经济学家白重恩和张琼发现2008~2012年间中国TFP的平均增速只有1%,而2003~2007年间这一数字为4%。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10年的一份预测报告,虽然21世纪前10年里中国TFP的平均增速高达5.5%,但在接下来的20年里这一数字将降至1.5%~2.2%,且将低于部分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同期TFP增速。

  在笔者看来,中国TFP增长之所以缺乏后劲,可能有如下几点原因:从技术角度看,通过学习和技术引进提高技术水平的空间在不断缩小,而自主研发不仅投入不够(2007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尚不及日韩的一半),其成效也受到落后的创新体制的制约;从要素配置角度看,应该承认中国的要素配置效率还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如以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仍偏低、劳动力流动和土地流转还存在较多限制、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部分是因为市场失灵,更与政府对市场的无效干预有关。更关键的是,由于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要素市场改革的阻力不低于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次重大改革的阻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