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定向宽松更合理 全面降息未有期

http://www.CRNTT.com   2014-09-17 08:35:45  


 
  这至少说明了以下两点:

  定向调控更合理:央行在降息、降准前还有定向降准、再贷款/PSL等“小招”可以使用,部分定向工具行使了财政化职能,缩短了货币停留在银行间的时间差,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或许更加显着。

  定向调控更合情。中央反覆强调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原则,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高层都不太愿意向公众传递“全面放水”的预期,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信号意义都过于强烈。

  经济增速:只要不影响就业

  文章表示,PSL等定向宽松措施对年内经济仍有支撑。8月金融数据的疲弱和稳增长进度放缓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结果是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下滑,这也为货币全面放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考虑到全年PSL额度尚未用尽,定向宽松对经济的支撑仍留有余地,货币政策尚不至于全面放松。根据媒体报道,PSL用于棚改专项贷款的期限是三年,采取的是“一次到账、按年支缺方式。国开行已从中提取了全年4000亿元的PSL额度,年内可使用的余下额度近2000亿元。

  从经济转型视角看,单一的GDP指标已成为失灵的温度计。得益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崛起,单位GDP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增强。过去GDP增速对就业影响较为线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GDP增长对就业演变为非线性特征: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约130万~150万人就业。政府关注GDP说到底是关注就业,只要经济增速的下滑不影响就业,政府就不会出台总量宽松的逆周期经济政策。

  通货膨胀:潜在压力掣肘全面宽松

  文章提出,在总供给收缩的压力下,潜在通胀还有上升压力。8月CPI同比增长2%,低于预期。食品价格上涨受猪肉鸡蛋供给低位和中秋节影响,非食品价格受油价下调拖累。但食品供给收缩,通胀微观具备上涨基础,通胀温和可控只因总需求不强。一旦总需求回暖,在总供给收缩的压力下,通胀仍有可能扶摇直上。

  新常态之下的货币政策由过去的“增长敏感型”已转变为“通胀敏感型”。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明显强调了潜在的通胀压力:“物价对需求面变化总体上较为敏感,未来若总需求持续回升可能会加大物价上行压力,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动态变化仍需给予关注……”从去年的经验来看,一旦CPI同比增幅有突破3%的压力,货币政策即会转向收紧控通胀。

  从宏观上看,中国人口红利已经结束,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已逐步下降。与此同时,该年龄段劳动人口绝对值开始减少,2013年减少规模约70万人,且往后年份该年龄段人口规模下降呈递增趋势。未来劳动力供给趋势性冲击意味着总供给曲线拥有更加陡峭的斜率,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总需求将伴随更多的是价格效应,而不是产出效应。这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总需求易引发高通胀,导致央行对物价上涨反应更为敏感。

  从微观上看,猪肉周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现是确定的,不确定的只是猪价上涨的幅度。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持续回落,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502万头,已跌破4600万头的警戒线和上一轮周期低点。尽管近期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但饲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更快导致养殖户继续亏损,部分养殖户仍在淘汰能繁母猪。此外,今年河南、辽宁异常的乾旱天气会对玉米产量产生一定的冲击,肉禽养殖成本上升或会对猪周期推波助澜。考虑翘尾因素,预计明年一、二季度CPI同比增速或将在3%左右的区间运行,潜在的食品通胀压力预示着总量宽松政策不会出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