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已到打破权贵资本结构时

http://www.CRNTT.com   2014-09-17 10:20:45  


 
  从道理上讲,早就应该这样做。国有企业高管具有行政级别,可以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间自如转换,是政府任命来经营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拿的当然不能是“市场”的薪酬。行政级别和其中的福利待遇,本身就已经是对他们的一种“报酬”。如果强调自己不是政府官员,应该拿“市场”的薪酬,实际上是享受双重好处。如果一个国企高管要按“市场”拿薪酬,他大可以不要体制内身份。可是,据调查,99%超过50岁的国企高管不愿意离开体制去换高薪,可见他们还是挺会算账的,知道体制内的收益高于体制外。

  另外,什么叫作“市场”的薪酬?这有点似是而非。假定一个国企高管年薪100万,一个普通国企员工10万,我们能说他们10倍区别的薪酬就是“市场”决定的吗,大概不是吧?这种区别,很可能跟贡献、能力之类没什么关系,而只跟企业权力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报酬”有关,不同的薪酬对应着权力结构中不同的位置。换句话说,高管拿100万,就因为他是高管,如此而已。

  反对限制国企高管薪酬的声音总是假定:国企高管中的很多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是有能力的“理性的经济人”,因此,用金钱来“激励”他们相当重要。言外之意是,正如公务员们如果不加薪就没有“积极性”一样,游走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人有强大的博弈能力,有“合法伤害权”或能成功转嫁成本,对他们“限薪”,他们或者跳到私营企业,或者不好好干呢?最终,还是国家、老百姓来埋单。换句话说,你是拿这帮人没办法的,只能用高薪来赎买他们。

  这有一点点“威胁”的意思。好像国企高管薪酬不高得不合理,就没人干了,也找不到人干了一样。但现实当然不是这样的。

  它是这个论调的翻版:预设人们只有拉开很大的收入差距,才有“动力”,才能有整体的福利。不幸的是这早已被证伪。中国陷入贫富悬殊,社会和经济风险重重的境地,一定程度上和这种论调的盛行相关—而现在正是消除这些风险的时候。

  另外,国有企业,也包括政府机构,并不是免受监督和制约的乐园。如果不满足国企高管和公务员的胃口,他们就行使“合法伤害权”或转嫁成本,让国家和老百姓来埋单,那岂不意味着制度监督不存在?如果存在,完全监督不了他们?

  从某种意义上讲,限制国企高管薪酬,有消除混乱的功能,是政府的归政府,是市场的归市场,不能两面通吃。在此基础上,应该打破所存在的权贵资本结构,并推进这个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改革:不提供公共或半公共产品的国企,打破垄断;提供公共或半公共产品的国企,回归到其为全民提供公共福利的职能。
  
  作者:石 勇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4-09-12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