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金融:货币宽松的忧与解

http://www.CRNTT.com   2014-07-18 08:42:06  


中国M2存量之所以偏大,主要是由于统计口径问题。
  中评社北京7月18日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名义总需求不足,实际总供给过剩,经济有步入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的危险。根本解决之道是实施适度宽松的总量政策,包括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为积极的公共投资政策(应对“流动性陷阱”)。当前公共投资政策已陆续推出,然而货币政策却是只听雷声,不见下雨。那么,管理层到底在担忧什么?

  担忧M2存量“过大”? M2增速超出调控目标?

  上海证券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文章表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M2存量已突破110万亿元,接近名义GDP的2倍,远超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国M2存量偏大,实体经济流动性过剩。实际上,中国M2存量之所以偏大,主要是由于统计口径问题。央行把大量作为金融资产存在的定期存款(约占各类银行存款的60%)纳入了广义货币的统计口径,结果导致M2存量的统计数据偏大。

  2013年底,中国广义货币存量达到110万亿元,而当年名义GDP仅为56.9万亿元,即使每1元广义货币全年只参与一次商品交易,那么,全年真正发挥了商品交易功能的广义货币充其量只有56.9万亿元。剩余的53.1万亿元的所谓“广义货币”则常年不参与商品交换,对于这样的“货币”还能称之为货币吗?更何况像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这样的高流动性的货币1年中参与商品交换的次数何止一次。因此,常年不参与商品交换的“广义货币”远不止53.1万亿元。

  对于这些常年不参与商品交换的“广义货币”,应将它们归入“金融资产”的范畴而从现有货币统计口径中剔除,正如欧美国家不会将企业债券纳入广义货币的统计口径一样。由于居民和企业持有这些所谓“广义货币”的目的不是为了进行商品交换,而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利息),因此,它们并不是名义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另外,在现有统计口径下的M2增速之所以高出名义GDP增速4个多百分点,主要是因为它除了需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增长的需求外,还要满足居民财富增长对存款类金融资产增长的需求。

  欧美国家的广义货币M2存量之所以远低于中国,主要是因为欧美国家企业的中长期融资主要依靠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而中国和日本则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相应的,欧美国家居民投资金融资产的标的主要是股票和债券,而中国和日本居民投资金融资产的标的主要是银行存款。因此,说中国广义货币存量过大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