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看历史:新媒体改变大清

http://www.CRNTT.com   2014-07-13 11:03:15  


 
  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央的各种动态。正如《申报》在启用电讯稿的告示中所说:“谕旨为国家最大最要之件”。外交的风吹草动、内政的趋势走向、官场的冷暖炎凉,在大清特色的惯于暗箱操作的体制下,绝对不只是红墙内的八卦,而是与亿万读者息息相关的大事。当政治、经济运作高度缺乏透明度时,当权力当仁不让地成为第一生产力和第一生产要素时,无论经商还是做官,能早一刻看到谕旨,就等于是早一刻得到天气预报,能早一刻趋利避害。

  《申报》的“电传上谕”,令其竞争对手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鉴于当时的电报经常出现译码错误,对手甚至攻击它对中央“不恭”。但各家报社很快醒悟过来,纷纷跟进。《字林沪报》的主笔蔡尔康,甚至贿赂《申报》排字房工人和电报局电报生,盗取《申报》电讯稿,以此与《申报》竞争,虽是丑闻,却也反映了电讯稿在报业竞争中的巨大作用。

  为了时效性,《申报》不仅大规模使用电报传递新闻,也成为最早出版“号外”的中文报纸。中法战争开始时,法军于1884年8月5日进攻台湾的基隆炮台,同时,法国舰队也在福州外港与南洋水师对峙。次日下午6时半,《申报》特派记者从福州发回急电,内容是“驻榕法舰尚无动静”。为赶时效,报社在当晚7点,将这条电文专门印成传单,未列入报纸的正常编号,成为中文报纸最早的“号外”。此外,《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连续3年进行的跟踪报道,成为中国近代舆论监督的典范之作,也为《申报》赢得了极为广泛的民望。

  在《申报》触“电”之前,与别的报纸一样,其版面上充斥了大量光怪陆离的“社会新闻”,如《杀生孽报》、《雷击不孝》之类。这些“报道”缺乏基本新闻要素,有的甚至干脆就是虚构杜撰。触“电”之后,《申报》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新闻迅速成为报纸版面的主导,所谓的“社会新闻”和文学作品日渐稀少,另一方面,新闻的基本要素日渐齐全,新闻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在昂贵的电报费用面前,《申报》的记者们学会了用更为精练的语言撰写新闻,挤去了原先新闻中的“水分”,大大提高了新闻的“含金量”。

  “朝夕可达”的电报,令大清国的报纸真正获得了“新闻”,而独立于权力机构的定位,也令报纸基本能畅所欲言。这当然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题:新媒体改变大清

  来源:人民网-国家人文历史 2014年06月23日09:04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