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消费结构升级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http://www.CRNTT.com   2014-06-19 08:54:23  


 
  城镇群并非简单按照地理相近而人为划定。它的内在机制是各城镇相互间经济社会生活的紧密程度。要形成有着内在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生活城镇群,就必须建立城镇之间的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从而,形成分工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较高的经济圈,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多层次的社会生活体系。

  要建立一小时经济圈,形成多层次经济社会生活体系,仅在行政区划内谋划城镇化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且不利于优化资源的空间布局。行政区划不仅是一个空间范畴,而且与行政、财政及其他相关经济社会活动相联系。在中国现有的行政、财政格局下,省、市、县等各有自己的行政和财政界限。如果各自都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城镇化建设,则无异于画地为牢,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功能雷同且“大而全”、“小而全”的城镇,既低水平重复,又不利于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更难以形成多层次经济社会生活体系。突破行政区划展开城镇化建设,需要各地政府部门突破长期形成的本地利益思维,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进行统筹协调和规划区域发展。例如,北京在信息、教育、文化、媒体、医疗、交通和高科技等方面有着全国领先优势,但又苦于地理空间有限,难以充分展开。在城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协调,利用这些地方的地理空间,拓展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发展北京的经济社会资源优势,也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些产业在带动渤海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作用,给天津和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展开城镇化建设,必须综合运用产业区域梯度推移理论、区域布局和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空间经济理论等原理揭示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在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各地政府部门解放思想,树立大局观,统筹协调各类关系,由此,在城镇化建设中,一方面改善“住、行、学”的供求短缺状况,提高城乡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消费需求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全面小康奠立坚实的基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