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童年的消逝:网络时代的孩子们

http://www.CRNTT.com   2014-06-02 08:41:29  


 
  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以及低龄化的趋势乃至各种三俗事件的发生,说明青少年乃至儿童在网络这个“大染缸”中被浸淫了太多成人化乃至低俗化的色彩。然而儿童并不具备有效且有选择地驾驭媒介、识别信息的技能,因此他们在主体上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成人领域,失去了作为儿童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卜卫教授指出:“儿童应享有健康、安全、精神充实的童年生活。这是儿童的基本人权之一。”在网络世界中,暴力、色情、低俗的内容无从杜绝,对于儿童的这一权利便无从保证。网络的复杂性剥夺了儿童享有童年的权利。

儿童在网络中的形象

  不仅如此,儿童在网络中的形象也与在传统媒体甚至是电视上的形象相去甚远。儿童在网络中的许多形象不仅仅如波兹曼所说的被“成人化”了,而且更是被灌输了成人的意志,甚至被创造出来反讽现实,行使着成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功能。在微博中被转发的很火的网络成人漫画中,有不少主角是儿童。与电视媒介中典型的“小大人”、模仿成人的形象不同,网络中的儿童有着很明显的儿童的外形,似乎过着我们熟悉的应属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然而其言行举止,尤其是有性隐喻的内容的放肆程度却令成人大跌眼镜。发布这类信息的博主自然是为了博得点击率,然而这也无形中改变了成人对儿童的看法,也改变了真实世界中的儿童。网络中儿童的形象通常是掌握着话语权的成年人塑造出来的,而这与现实中真正的儿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无从断定,当今没有“羞耻心”的儿童是先出现在网络媒体中还是先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说,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过于普通的少年儿童形象已经无法存在于网络,因为为点击率而生的网络文化无法容忍不能吸引眼球的形象存在。网络作为社会的“解压阀”,其功能已经被现代人所滥用,肆意宣泄自己对社会以及他人的不满,而儿童也沦落为其调侃社会的对象。网络在形成舆论中拥有强大的力量,而一些非理性的舆论同样也大有市场,儿童的形象便淹没在这非理性的舆论之中,他们抑或被人贴上了道德主义的标签,承担了太多不属于儿童的社会责任;抑或被成年人直接剥离了“羞耻心”,成为低俗的玩物。

  原标题:“童年的消逝:网络时代驱使儿童过早接触成人世界”

  作者姚倩  来源:人民网 2014-06-01 08:23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