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宏观经济正经历“结构之变”

http://www.CRNTT.com   2014-05-02 09:50:46  


 
  (三)“去杠杆”导致结构艰难再平衡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去杠杆”。事实上,对于几乎所有的国家而言,“去杠杆化”都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金融危机以来,面对着居高不下的债务重负,发达国家不得不启动“去杠杆化”,但除了美国和德国之外,大部分国家都没有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出现了“越降杠杆越高”的局面。

  从美国的情况看,美国在次贷危机前经历了长期的信贷快速增长,其债务水平以远高于GDP名义增速的速度增长。至2008年次贷危机前夕,其债务已占到GDP的370%左右。一是在资金需求端,由政府发行国债将杠杆由私人部门转移到政府部门,政府充当资金的主要需求方;二是在资金供给端,由货币当局发行货币购买国债,货币当局充当资金的主要供给方,但归根结底是得益于美元的霸权和全球中的特殊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直到现在的宏观经济状况,更具有复杂性。一方面,中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导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债务;而另一方面,由于间接融资为主,债务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

  从当前形势看,中国不存在整体偿债风险,但存在流动性风险,也就是政府收入流与债务还本付息之间的结构以及期限的不匹配,债务过多向低效率投资倾斜,且过多挤占有限的资源、资金,导致挤出效应迅速扩大,也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商业回报。考虑到2014、2015年偿债压力大,以目前的存量余额计,两年到期需偿还金额分别达到6.6万亿元、5.2万亿元,尽管2013年土地出让金已超过4万亿元,但只占到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的1/5,远不够支付利息,这势必给整体流动性和信用体系带来挑战。

  综合以上分析,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结构性还是周期性都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短期内,由于依靠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带来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抑制总需求,因此,如何在“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间找到“黄金平衡点”依旧是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新的重大挑战。

  供给管理促进长期内生增长机制

  文章提出,强调供给侧管理,构建需求与供给双向调控是宏观调控运行机制目标。放松高税收、高垄断、高管制、高社会成本等供给约束以提高短期增长率;化解人口与劳动、资本和金融、资源和产权、技术与创新、制度与分工等方面的供给障碍以提高长期潜在增长率;衔接短期经济运行平稳诉求与中长期目标,在稳增长、保就业的同时,化解制约长期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深层次制度因素。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最大教训是一味扩张需求不能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反而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和负债增长。长期以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心在于实行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政策,事实证明,强调供给侧管理,构建需求与供给双向调控是宏观调控运行机制目标。放松高税收、高垄断、高管制、高社会成本等供给约束以提高短期增长率;化解人口与劳动、资本和金融、资源和产权、技术与创新、制度与分工等方面的供给障碍以提高长期潜在增长率;衔接短期经济运行平稳诉求与中长期目标,在稳增长、保就业的同时,化解制约长期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深层次制度因素。

  首先,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以减税为核心,认为减税应该是永久和全面性的。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目前的减税不能是全面的而只能是结构性的。由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开支巨大,全面的减税必然使中国财政面临巨大压力;中国产业结构落后,如果全面减少各个产业的税收,会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放慢。

  其次,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增加有效供给。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乔治•吉尔德认为,货物过剩是表面的,其深层次原因并非需求不足,而是缺乏创造性生产,缺乏新的供给和由此导致的新的需求。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政府要创造促使企业不断创新的环境。一是建立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只能通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来获取更多利润;二是发挥政府投资对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宏观导向作用,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活动的资金支持,鼓励官产学研金共建创新联盟,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设备投资改造,建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有效机制;三是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为推进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