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为奴十二年》来中国:别把房奴不当奴

http://www.CRNTT.com   2014-03-05 12:34:28  


 
为不了解黑奴史感到羞耻

  对麦奎因来说,拍《为奴十二年》这样一部关于黑奴的电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黑奴的历史就是其自身存在的一部分——“是自小就压在胸口和后背的重量”,却从不记得曾为此感觉到愤怒。

  对于愤怒这种感情,他显得茫然:“你会觉得受伤害,但不是愤怒。我当然会对黑人所受的不公感到生气,但并不是愤怒。”

  和很多艺术家一样,麦奎因看世界的视角非常纯粹。他是一个成长于1980年代伦敦郊区的工人阶层小孩。“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与我相似的榜样,你见过任何一个黑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吗?”他的父亲总是劝他实际一点,即便在他小获成功之后。

  麦奎因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10分钟的默片《熊》,片中只有两个赤裸的男人互相盯着对方,旋转着拳击,其中一个就是麦奎因本人。

  《熊》开始,麦奎因从未试图取悦主流观众的口味,却声名鹊起。自从1999年赢得特纳奖以来,他不断收获大小奖项,2008年又凭借第一部剧情片《饥饿》获英国学院奖。他的第二部剧情片《羞耻》,为他带来1700万美元的票房,《为奴十二年》的票房则已冲破3000万美元。

  麦奎因目前定居在阿姆斯特丹,“因为这里不是伦敦,不是洛杉矶,不是纽约,不会受到打扰。”他和伴侣——一位荷兰影评人定居于此已经16年,并育有一子一女。麦奎因真人远比照片上来得优雅有礼。他说话的声音从不稳定,有时候喃喃自语,有时声音又洪亮如男中音,令人恍惚地以为在与不同的人交谈。

  拍摄《为奴十二年》的灵感来自一本麦奎因的太太偶然读到的书。一位名叫所罗门·诺瑟普的美国黑人在纽约遭绑架至美国仍蓄奴的南部。遭受非人待遇12年后他终于逃脱,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初读小说,麦奎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以为自己了解黑奴的历史,事实却令我震惊。我觉得羞耻和尴尬。”

  影片毫不掩饰地记录了毒打、私刑、强暴等蓄奴庄园里的暴行,让观者不忍卒视。对此,麦奎因在访谈里重复了多次“我并不知道奴隶的状况有那么糟糕”。他说:“人们好像都有失忆症。我们可以毫不顾忌地重现战争和大屠杀的残酷,却对这段历史(黑奴史1661年-1863年)视而不见,只因它太过残酷。”

曾耻于阅读障碍症

  麦奎因显然不是媒体或者影评人的宠儿。爱他的人觉得他很酷,对愚蠢的问题“零容忍”,不爱他的人则干脆称他为“混蛋”。比如曾经有影评人向他指出“你的电影似乎很依赖身体”,他不解:“什么叫依赖身体?每个人不都在电影里通过身体表达吗?”

  麦奎因的作品总是在探索权威的本质,以及合作与抵抗之间的选择。对他来说,如果身处影片中人的处境,“我别无选择只能抵抗。我只能获得全部,或者一无所有。”这样的决绝,则来自他的童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