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苏东坡《功甫帖》漩涡 | |
http://www.CRNTT.com 2014-02-20 13:54:09 |
刘益谦先是平和地表示了自己的惊讶:“我此前没听说有一个人对这个有不同意见,新闻出现之前我对此事一无所知。”“如果大家的意见都是赞成上博的意见,我把这个东西退了就完了。”“古代字画历来都有争议。” 几天后,刘益谦突然将自己调整到满格战斗状态,三发声明,名为感谢,实则讽刺挖苦冷嘲热讽兼而有之的“高端黑”,针锋相对,言辞犀利。 文物艺术品拍卖圈子窄小,极重人情,遇事口耳相传得再盛,事不关己也极少公开发表言论。此次《功甫帖》事件,不少市场派人士均站出来力挺刘益谦,比如朱绍良、易苏昊、马未都、李雪松、季涛、刘尚勇、刘双舟、尹光华、陆忠等人。 马未都做客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时说,感觉上博这次像是在闹事儿,不是学术讨论。 但刘益谦的困境在于,不管他个人拥有的藏品多么令人咋舌,因其一直保持着草根状态,体制内的力量,不管是博物馆还是媒体,对他采取行动时几乎可以说是毫无顾忌。 上博研究员看没看过原件? 当上海博物馆首对《功甫帖》发难,刘益谦反驳道:“你们没有看过原帖,怎么就能下结论?” 紧接着单国霖在12月23日的《解放日报》上表示,他和钟银兰都曾见过《功甫帖》实物,另一位研究员凌利中也表示,他在苏富比的预展上研究过这件拍品。“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研究过一件‘文革’抄家得来的《功甫帖》,经过研究考证,发现是赝品,于是退回物主,后来听说此物被带出境外,可能流入美国,但目前也无法确认。” 随后微博上有人将徐邦达亲眼在上海博物馆看过此件东西并确认为真迹无疑的证据上传,公众因此转而质问上海博物馆是否致使文物流失。 在苏富比通过微博发表《对有关苏轼〈功甫帖〉质疑的回应》,坚称为真迹之后,1月14日,单国霖再度接受《解放日报》采访,针对他此前曾向媒体透露上世纪80年代看过《功甫帖》,他表示:“记错了,是另外一张帖。《功甫帖》是摹本,可能是自己写的,没有双钩廓填。”对苏富比的回应,单国霖表示,“不会看,不理它。” 单国霖同时表示,他无法回答《功甫帖》是否作为“文革”抄家物资进入过上博,“这要问办公室。” 这就存在两个问题:如果两位老专家没有看过原作,那么他们如何得出结论、提交报告的?如果两位看过原作,又是在哪里看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苏富比的拍卖图录介绍:“据《书画鉴影》记载,在成亲王永瑆和李佐贤时,《功甫帖》与苏轼《刘锡勅帖》,米芾《章侯帖》、《道祖帖》原合裱一起,同为《苏米翰札合册》。现今,米芾《章侯帖》已归上海博物馆,列为一级藏品,米芾《道祖帖》和《刘锡勅帖》合裱为一卷,亦为某博物馆所收藏。” 业内普遍的说法是,这4张名帖均为“文革”时从天津大银行家许汉卿家抄来,其余3件现仍藏上海博物馆,但是许家后人要得厉害,所以苏富比隐晦地说,其中两件“亦为某博物馆所收藏”。 2014年1月14日《新民晚报》方翔透露:多家媒体今天上午从上海博物馆方面核实得知,这件《功甫帖》无论是收藏还是寄存,都未曾到过上海博物馆,许汉卿的抄家清单中,也未见这件《功甫帖》。上世纪50年代,此帖装裱成立轴后,一直深藏未现于世。 《新民晚报》发表文章说:“在文物艺术品鉴定水准上,博物馆的专家强还是民间的实战派行家强?这个问题好像成了国内收藏界这些年来争论的热点。……有人嘲笑博物馆专家缺乏实战经验,徒有书本理论。未必然。我有一比喻,有的博物馆专家就像是一直苦练绝世武功却从来没有和坏人打过架的人,初入江湖,碰上个出手无赖狠毒的小流氓,也可能会失手。但是,只要多来几个回合,他回过神来,小混混就不是他对手了。” 一位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专家说:“很多人以为我们市场中人的立场不尽客观,其实市场的眼睛雪亮,我们无所凭借,再不客观就立不住脚;但是博物馆研究员自身牵扯的利益更大。” 中国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针对《功甫帖》之争撰文说:“文博单位的‘专家’半遮琵琶半遮脸,一方面基于专业伦理,一方面又受到斤斤利益的诱惑,而有些深度介入到具有经济利益的鉴定之中,使得公信力急剧降低,已经到达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