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渐进式改革路径下市场出清是一个缓慢过程

http://www.CRNTT.com   2014-01-15 09:40:06  


 
市场出清是一个缓慢过程

  文章认为,1978年之后,中国启动的就是一条 “渐进式”的改革之路。由于中国探索的是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没有先例,所以在进行“制度创新”更多的时候只能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很多人以为“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目标和路径并不明确。其实不然,“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结果是确定的,即要“过河”,不是留在河中,也不是留在河的这边,而是要过去。经济体制改革的“过河”也就是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实现“过河”的方式其实也是确定的,即采用“摸着石头”的方式,不是采用游泳的方式,不是采用卷起裤腿大踏步地蹚过去,当然也不是采用坐船的方式。

  由于一直以来决策层都觉得中国这一经济体有其特殊性,做任何的制度改革和经济决策都不能照搬西方的经验。因此,他们在进行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制定时,都会对中国的特有国情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然后再推进。这就必然导致总体改革和各领域的改革都是沿着“渐进式”的方式进行。一般采用两种模式:一种“制度创新”模式就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决策层进行调研,然后形成初步方案,再进行试点运行,然后总结经验,再征集意见,形成改革方案,最后统一推进实施。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再次延续上述模式,循环反覆,从而推动改革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首先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之后让深圳作为特区进行试点,然后再向全国铺开。

  另外一种“制度创新”模式,就是自下而上进行改革模式的创新,然后这种“创新”获得了决策层的认可,向全国进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就是这样一种模式,首先由小岗村的村民自发组织实施联产承包,后来得到最高决策层的肯定,然后向全国推广。从中不难看出,不管是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还是决策的程序和实施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一种“渐进式”的“创新”,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释放改革的动能。

  即便1992年之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也呈现“渐进式”特征。1992年推行的商品价格并轨,其实在1987年就已经作过尝试,只是由于当时导致物价飞涨而叫停。由于商品价格的并轨,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国有企业困境和银行坏账风险。在这一倒逼机制面前不得不提出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和银行体制的改革。

  中共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之初就指出改革是遵循“渐进式”。既然是“渐进式”,那么即便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60个改革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然是一“渐进式”的过程,而且按照以往的惯例还需要反覆的论证、设计,才推行。这种“渐进式”的改革过程,必然导致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并不会出现快速的退出,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此同时,决策者还要考虑到市场出清时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以及由此可能演化的社会稳定问题。因此,金融资源错配的领域,如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这些领域的出清必然是缓慢过程。

  从改革措施的推出到市场出清,再到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再到改革红利的释放,都需要一个过程。既然市场出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那么要期盼通过改革红利的释放来迎接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就更需等待时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