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沙龙走了 留下中东恩怨未了

http://www.CRNTT.com   2014-01-13 11:42:18  


2004年5月16日,沙龙出席新闻发布会。
  中评社北京1月13日讯/2014年1月12日 昏迷8年后,中东政坛的传奇人物——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终于走到人生尽头。英雄还是屠夫?推土机还是和平鸽?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答案。但中风倒下前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让晚年沙龙实现了从狭隘鹰派人物到理性政治家的转变。令人唏嘘的是,他的转变似乎太晚,命运没能给他足够的时间。 

  沙龙的名声,与战场和杀戮相连。他是公认的鹰派,参与创建了以色列保守政党利库德集团,在无数次和谈中扮演过激烈的反对者角色;他是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在以色列人眼中最凶险的“赎罪日战争”里挥师南下,扭转了战局;他也被称为“麻烦制造者”,2000年,正是他闯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挑衅,才引发数年惨烈的巴以冲突。

  二战后的中东,最不缺的就是战争。以色列看似赢得历次战争,却注定无法征服阿拉伯世界,更无法凭武力实现和平。2001年出任总理后,沙龙一度试图以铁腕镇压巴勒斯坦人的反抗。他定点清除了哈马斯领导人亚辛及其继任者兰提西;将阿拉法特困在拉姆安拉的残破府邸直至后者悲愤离世;在约旦河西岸建起高大而壁垒森严的隔离墙,但他始终无法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以暴易暴带来的是巴勒斯坦人前仆后继的自杀式攻击。

  戎马一生的沙龙,晚年终于认识到,与巴勒斯坦言和,是确保以色列长治久安的唯一出路。由此,在执政的最后两年,沙龙疾速向和平的勇敢推动者转变——他下令将加沙21个犹太人定居点尽数撤除,粉碎了极右翼犹太人的“大以色列”迷梦。为此,他不惜退出参与创建的利库德集团,另起炉灶组建前进党,改写了以色列政治版图。

  晚年的转变,展现了沙龙的过人之处——善战,但不迷信武力;强硬,但不固步自封;鲁莽,但不乏远见。或许正因亲历战争的残酷,才能具有如此坚定的媾和决心。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有句名言:“我是一个经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晚年沙龙,有着类似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沙龙追求的和平,前提是充分保证以色列的利益,尽管很多条件尚无法让阿拉伯世界接受,但他毕竟打算迈出和平谈判的艰难一步。而且在以色列,作为家喻户晓的传奇将军和国家英雄,他更能说服民众接受“痛苦的让步”。因此,沙龙被当时的以色列和西方舆论认为是最佳的和平缔造者。

  但最难防的敌人,却是时间。2005年底,当沙龙准备开启“痛苦的和平”时首次中风,自2006年第二次中风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这对一个矢志实现和平的勇者来说,无疑是人生的悲剧。悲哉,沙龙,壮志未酬!

  在中东这块土地,和平需要诚意,更需要敢于妥协、当机立断的推动者。晚年沙龙的转变让人称道,奈何太晚,中东只能期待新的和平勇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