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为何“写诗软件”在中国大有市场?

http://www.CRNTT.com   2013-11-29 14:07:44  


 
  文学价值分流 诗歌创作个性化

  写诗软件的流行,无疑反映了当代诗歌的式微。考察当代诗歌面临的问题,应该将诗歌放在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上来思考。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巨大的转变,有了明显的价值分流,紧扣时代主题的线性文学发展被多元创作打破了。这个转变是商品经济意识对文化领域的冲击造成的。这一时期,中国文学首次出现了无特定潮流、无具体方向的现象,几种文学潮流并存。

  大致有下面几种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文学潮流:以政府资助和国家评奖来确定价值的主旋律文学;以圈内行家认可以及受特定读者群欢迎为标志的纯文学;以获得大众消费市场的成功为目标的消费文学。 当时的作家从时代主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个性以及个人精神对创作起到了巨大作用。几乎每一位作家都开始表述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并在社会文化空间中发出独立的声音。

  学发展的这个趋势左右了诗歌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更具个性化,也出现了巨大的价值分流。1993年,诗阳通过网络发表作品,成为中国第一位网络诗人。两年后,第一份网络诗刊《橄榄树》问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肖开愚提出了中年写作的概念,王家新等提出了以个人写作为特点的诗歌创作立场。 这原本应该是诗歌的发展机遇,但是商品经济催生的消费文学逐渐腐蚀了诗歌创作。
   
  消费文学兴起 诗歌创作陷入庸俗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当时的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学刊物、出版社逐步推向市场,原则上不再依靠国家资助。从作协、文联中得到的工资以及从文学刊物、出版社中得到的稿费,已经不像过去那般丰厚。尤其与社会其他阶层相比,这点收入更是少得可怜。一些作家、诗人放弃文学创作,涌入市场大潮中淘金,还有很多人转入了消费文学的写作。
 
  消费文学是商业化的写作,如影视编剧、纪实小说、通俗文学、广告文学等。市场化改变了很多作家、诗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很多作品的出版命运。全面推向市场的出版界,一切以效益优先,很多纯文学的选题渐渐淡出出版选题论证会。 一切出版选题以形成热点话题、创造畅销神话为宗旨,诗歌也随之受到重大冲击。诗人首先要生存,要解决最基本的物质问题,于是诗歌的通俗化、媚俗化逐渐兴起。
 
  一些诗人故意降低品位,创造低级趣味的东西来迎合大众的口味;还有一些诗人故意“媚雅”,故作高深以附庸风雅。他们喜欢颠倒词句,将诗歌搞得玄之又玄,让人费解。从1996年沈浩波发表《一把好乳》到2000年《下半身》创刊并形成下半身流派,中国当代诗歌彻底走入了庸俗化的发展误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