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政府干预型调控将逐渐让位于市场化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3-10-11 09:06:23  


  中评社北京10月11日讯/经历了上半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内对未来经济政策是否松动始终带着期盼。10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他说,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意外发生。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必然伴随着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上海证券报发表财经评论人周子勋文章称,这是中央领导层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即中国在宏观政策将兼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的平衡。结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对于“坚持不扩大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的明确表态,让市场都没有猜测的余地了,这体现了中央领导层对中国经济维持相当速度增长的自信。

  文章分析,中央领导层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自信来自于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已经缓解,经济出现了回升的积极信号。国庆假日期间公布的9月官方和汇丰的制造业活动指数以及官方的非制造业指数均显示中国经济整体继续上升。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乐观的判断,中央祭出“远近兼顾、深谋远虑”的政策。当前央行政策操作正好体现了中性货币政策下的弹性。从央行日前发布的货币政策委员会2013年第三季度例会内容来看,央行释放了四个重要信号:

  其一,央行强调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显然与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有莫大关联。国务院办公厅于7月提出了10条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8月底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也应运而生。这些迹象表明货币政策将加强与产业政策、信贷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协调配合。正如央行副行长胡晓炼9月5日在金融街论坛上所言,中国的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是金融稳定的基础和前提。货币政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中央宏观调控工具,要求金融监管与之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够发挥出预期的政策效益。

  其二,强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预示着央行未来的调控方式将从以往倚重基准利率和信贷等数量控制向调整资产负债表转变。在6月底流动性紧张之时,央行通过对常备借贷便利(SLF)等一系列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组合运用,稳定了金融市场。可以推断,未来央行还将继续采取这种策略以实现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央行10月8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650亿元7天期逆回购,投放量较前次逆回购小幅缩量。“十一”前,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4天期800亿元逆回购,中标利率为4.1%,并且续做了2010年第八十四期央票,数量为49亿元。央行坚持通过“放短锁长”,意在确保资金面平稳过渡,避免钱荒再现。8月外汇占款新增273亿元,连续两个月负值后首次转正也已释放出显着信号。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