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双向调结构”才能释放效率和创新

http://www.CRNTT.com   2013-09-06 08:11:43  


  中评社北京9月6日讯/金融危机以来,“调结构”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总体效果却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或许是措施过多地瞄准实体经济,对金融业本身的结构改革有所忽略。近日,上海“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其中提出42条工作举措,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上海金融报发表财经评论人王军文章表示,这一系列举措让人振奋,但欣喜之余或许我们应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让金融业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更具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让金融业结构改革与实体经济结构改革“两驾马车”同时并进,“双向调结构”才能释放效率和创新。

  文章称,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爆发,中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经济形势低迷,导致中国外需疲软。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成本攀升,出口产品叫价能力减弱,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实体经济结构模式亟待转变。此种背景下,中国不得不降低利率以避免外部资金冲击。然而,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房价飙升,大宗及农产品价格炒作等出现,经济体面临较大冲击。

  文章分析,在中国金融体系中,信贷为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体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将百姓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同时又是中国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传导媒介。然而,当前中国银行体系缺乏竞争,他们对资金流向的影响力导致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及货币政策的效果都受到影响。

  首先,银行金融中介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虽然银行系统为“四万亿”投资提供了大量资金,但目前这些资金面临巨大风险,银行在其中成为财政的“附属工具”。研究表明,四万亿投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与企业所有制有密切关联,其中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促进作用远高于民营企业。银行系统提供资金时所带有的倾向性,使货币政策效果被严重扭曲。

  其次,银行分享利润太大遭社会质疑。媒体公布的2011年度上市公司报表可知,16家上市银行占上市公司总数仅为0.64%,其净利润之和却占全部上市公司46.89%。反之,占上市公司总数60.26%的制造业企业,净利润之和却仅占17.17%。有学者指出,银行赚取实体经济一半的利润,实属“竭泽而渔”,这一现象若任其发展,中国经济前景堪忧。

  再者,银行系统垄断导致货币政策刺激实体经济功能受限。2012年初,美联储承诺经济全面复苏前保持低利率,该政策旨在给本国实体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以稳定的预期让实体经济个体大胆投资,催生新生经济力量。而这一政策能够实施且卓有成效,得益于美国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制度的完善,使个体经济获得公平的融资机会。反观中国,当货币政策放松时,通胀和投机加剧;货币紧缩时,大批企业因融资困难濒临倒闭。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垄断,需要资金的实体融资难,资金富余的实体却获得更多资金进行投机。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