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临时工成万能替罪羊?

http://www.CRNTT.com   2013-06-18 14:32:06  


  中评社北京6月18日讯/6月3日,延安城管暴踩商户头部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延安城管部门回应,打人者为“临时工”。6月15日,武汉城管下班后“摆摊”照片曝光引发热议,城管部门回应,摆摊者不是“临时工”。

  这两件事一正一反,恰好体现了官方对“临时工”的敏感,现今一出现负面新闻,网友总会问一句“不会又是临时工干的吧?”在网民眼中,“临时工”已经成了“顶罪工”。“临时工”真的能充当替罪羊的角色吗?
 
行政系统下的“临时工”是怎样产生的

  “临时工”自古有之,古时“帮役”就是现在行政系统下的“临时工”

  古代基层政府最重要的两项权力,一是收税,叫做“钱粮”;一是司法,叫做“刑名”。这两项权力的实施,都需要一批年富力强的男人去出力跑腿。谁来跑腿呢?本来是由城乡居民轮流承担,因为是一项义务,所以也是无偿的。这就叫徭役。

  宋朝王安石改革,将一部分由老百姓承担的无偿徭役,变成了雇役,老百姓出钱交给政府,政府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向社会雇佣一些乐于从事此种工作的人打杂跑腿。但是,朝廷有名额限制,每个衙门,正经制役就那么多,怎么办?于是,就出现了帮役和白役。所谓帮役和白役,就是编制外的“临时工”。

  按照清朝的规定,这些衙役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一个县正式定额或者说编制,是以八十名为限,而实际人数则远远超过定额。据历史记载,一个正式的名额下,一般有三四名“帮役”。清初侯方域(著名文人)说,一些州县仅“白役”就有上千人。按照《清代地方吏役研究》的估计,清朝全国地方吏役人数当在两百万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白役”,即临时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