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赵灵敏:中国为什么没有《经济学人》?

http://www.CRNTT.com   2013-04-06 09:37:58  


 
  其次,由于历史和成本的原因,目前只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有遍布全球的海外常驻记者。因为体制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这些海外记者很多时候并不是通过现场采访,而是通过翻译当地媒体的报道来获取信息的。当这样的新闻传回中国,以通稿的形式到达各个媒体,再经过各个媒体的编辑加工后到达读者那里时,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手新闻了,其完整性和可靠性势必大打折扣。

  所以毫不奇怪,当你用中文搜索引擎搜索某条国际新闻时,显示的内容往往在很短时间里能达到几十甚至上百万条,但打开一看,内容基本都差不多。一些市场化的媒体试图打破这一怪圈,在一些主要国家有特约通讯员,或在某国有重大新闻时派记者到当地采访。但特约通讯员并非专业记者,报道质量往往不能保证;临时派人前往,则往往是走马观花,做出的分析判断时常有偏差。

  另外,中国媒体甚至包括大多数以中文写作的人,往往更青睐于花哨、炫技、繁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倾向性的表达方式,对于准确、简洁、不偏不倚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认为后者没有文采,干巴巴的。这种现象有历史的原因,几千年历史上对诗词歌赋的强调,导致中国人普遍缺乏理性和科学精神。流风所及,媒体的报道也往往强调以情动人,感性恣肆而论证不足,充斥着无法证实的细节和先入为主的判断。至于幽默和睿智,则更是中国媒体的短板,很多人分不清幽默和插科打诨的区别,也没有意识到睿智并非枯燥和长篇大论。这就意味着,准确、简洁、幽默、睿智这种最成功、最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暂时还没有被中国媒体所掌握。

智力支持的不足

  美国的公众对国际问题不感兴趣,有强烈的孤立主义传统,美国的政客也有不少人没有护照,从来没有出过国;但与此同时,国际关系研究在美国是显学,研究成果丰富,相关的学术机构和智库林立,学术大师辈出;英国被公认是一个已经衰落的国家,但仍然有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这样专门研究亚洲和非洲问题的机构,有大量学者在研究总结冷战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显然,普通民众对国际问题不感兴趣,这是各国的普遍现象,关键是精英和相关学者的眼界和认识水平。而媒体在国际报道上的表现,其实是以上眼界和水平的集中体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