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王心心:给中国最古老的音乐注入生命力 | |
http://www.CRNTT.com 2013-03-25 14:02:49 |
1992 年嫁到台湾之后,王心心致力于南管音乐的传承和改良,她先在汉唐乐府梨园舞坊做音乐总监,2003 年又独立创办了心心南管乐坊,除了演出、教学之外,也做了许多跨界的尝试,并致力于创作南管吟唱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的作品。去年 5 月,心心南管乐坊得到台北市政府补助,搬进了大同区兴城街一条小巷里的房子,除了办公、排练和教学以外,也有一些小型演出在那里进行。乐坊的陈设非常古朴,所有家具和装饰都是中式的,占去最大空间的是表演所需的“舞台”——长方形地毯上的 5 件乐器和围绕它们的 5 张椅子。舞台后方的墙上是 6 幅书法卷轴,上书《琵琶行》全诗。王心心穿着一整套中式服装出现在眼前,和环境非常搭调,缓慢的语速和古典的举手投足使她看上去实在不像这个时代的人。当我们请她坐到舞台上拍几张照片时,她慢慢走过去,抱起琵琶,就悠悠地唱了起来,一曲《陈三五娘》里的《听门楼》一唱唱了十几分钟,完全沉浸在唱词的情境里。 乐坊也收藏了很多南管乐谱,年代早些的是手抄本影印的,大多则是后来的印刷本。其中一些扉页上印有“菲律宾某某赠”等字样的,是“文革”时保存在菲律宾,后来又辗转回赠的珍贵版本。可能因为这些谱子早已牢记在心,平时不太用得到,王心心仿佛很久没有拿起它们似地,也和我们一样仔细翻看:“还是手抄本好看,手写体看上去有温度,印刷体冷冰冰的。”看到一本名为《南管指谱新铨》的曲谱,封面上印着“浅显易学,无师自通”,她笑了起来:“广告语写得真好。” 在台湾,王心心发现即使是听不懂闽南话、对南管没有乡愁的人,也愿意努力感受其中的韵味,把它作为一种雅乐来欣赏。她说:“台湾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全世界的戏剧都来演出,都有观众,在泉州,看来看去都是地方剧种,有很大的局限。大陆给了我很好的基础,台湾给了我不一样的养分,可以说大陆栽培了我,台湾成就了我,我很想把这几年所学所看的带回去。”因此,近年来王心心越来越多地回大陆演出,在家乡以外,她希望首先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观众介绍南管音乐。3 月 28 日,她将再次来到上海,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经典作品《琵琶行》。 B= 《外滩画报》 W=王心心 B :大部分读者应该对南管了解不多,能否介绍一下这种音乐? W :南管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保存在福建泉州,是很静态的音乐,可歌唱也可以纯演奏。像所有地方音乐一样,外地人听来会有语言隔阂。其实南管音乐大部分是不歌唱的,可是我们听到的都是歌唱的,这不是南管最精粹的部分。纯音乐的部分,曲调比较缓慢,变化不明显,喜怒哀乐都是同样的音高音调,比较不好推广,一般听众也不容易懂。传统形式的南管分为指、曲、谱,前面一个“指套”,它有歌词,我们练习的时候要背下来,但表演的时候不唱,后面一个谱,是纯器乐,中间是唱曲,歌词大多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本来一个指套要半个小时以上,现在最长 10 分钟,大家尽量演奏快一点,下面换唱曲,让观众有歌词可听。乐器方面,主要的原则是金木相克,也就是木乐器在演奏时,金属要避开,比如拍板在打的时候,金属不能发声。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