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教授、古镇与图书馆

http://www.CRNTT.com   2013-03-12 11:10:26  


 
现在还有人看书吗?

  26岁的艾继腾通过招聘考试成为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她说那天天气很奇怪,之前之后都是大晴天,惟独那天狂风大作,又淅沥沥下起雨来。她一次次地把地上吹翻的花篮扶起来,全然没听到台上诸路嘉宾的慷慨陈词。

  开馆仪式热闹又混乱,小院子被挤得水泄不通,连街对面的楼上都站满了好奇的围观者。可仪式一结束,“大家很快就跑了”。下午有位老太太想找艾继腾办理借阅卡,但她没带押金。于是开馆当天没有人办成卡。

  图书馆的首张借阅卡,在开馆第二天发给在镇上做农产品生意的张元安。“一开业我就办了卡。”“开业”的这个说法让这里听起来也像个做买卖的地方。借阅纪录显示他是个历史爱好者,大部头的《中国历史大全》他已读到第三卷。我对他的采访有点不合时宜,因为他正在打牌。“一天都看书,眼睛会看花的!也得休息嘛。”

  平常来图书馆看书的人不多。截至1月18日,即开馆9个月后,图书馆共发出62张借书卡。与县图书馆不同的是,成人读者在这里占近五成。艾继腾几乎能说出每位读者的读书偏好,以及他们的借书频率。她指著名单跟我介绍,这位是电工,这位是农民,还有司机、手机商人等等。

  图书馆的主体读者,仍然是学生。这个镇上没有KTV、游戏厅等任何娱乐设施,前几年曾有家网吧,后来也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关了张。图书馆几乎成了汉阳人有那么点休闲意味的惟一去处。但我在图书馆的两天里,只有几个学生像逛家新开业的服装店般怯生生走进来,又蜻蜓点水般迅速离开。绝大多数时间,这里安静得令人尴尬。只有窗外不时传来的惆怅鸡鸣,如打更般提示着时光流逝。

  “放假时人会多一些。”艾继腾说我的运气“非常的不好”,因为学生正准备期末考试。当然她早已习惯这份清静到乏味的工作。艾继腾住在县城,每天要坐40分钟的公交来镇上上班。这份工作挣得不多但很悠闲,工作之余她可以准备公务员考试、专升本考试,每天上午还能抽出一小时来练毛笔字。

  这里的工作很难给人成就感——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当孩子们拿著书问她这个字读什么时,“还是有点小小的成就感的。”她说。艾继腾是县图书馆的外聘人员,她希望有个“编制”,成为“国家的人”,至少待遇上可以跟县馆里拎猪肉上班的同事平起平坐。

  所有受访读者都表示图书馆一万册藏书太少。在开馆两三个月后,新书迟迟未补充,读者越来越少。一整天没一个读者的情形,“一星期能碰上一回。”艾继腾说。

  我注意到最受欢迎的书是文学类作品,确切说是官场小说。文学名著则少有人光顾,艾继腾说她曾试着读了下高尔基的《母亲》,“不好看。”她说,“我比较喜欢人物传记,那些成功的、传奇的人物。”图书管理员的阅读偏好显然会影响图书馆的气质,她坦言在跟着唐馆长选书时也会多选一些传记类作品,但“一本都还没买过来呢。”

  图书馆从来不会接到来自梁慧星的电话。但实际上他很关心图书馆在汉阳是否受欢迎,常打电话问他在汉阳的老同学杨启贵,每天多少人过来看书。现状显然不能让梁慧星感到满意,但他一再以安抚的口吻告诉每一个人不要着急:“能有3个人,10个人去看,就是好的。”

  梁最初跟杨沟通建图书馆的想法时,杨的第一反应是:现在还有人看书吗?他建议搞个“电子阅览室”。“现在的娃娃们都很聪明啊,他们喜欢电脑上那些名堂。”

  这个提议被梁否决了,他害怕电子阅览室变成免费网吧。如果他看到县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为招徕读者煞费苦心打出的广告语,不知该作何感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