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日本的三大死穴

http://www.CRNTT.com   2012-09-16 08:58:17  


 
  “少子化”葬送日本未来

  日俄战争,日美战争,日中战争等,日本与这些大国的交锋,从来都没有亡国危险,但是,未来日本,却逐步走向自毁之路。

  据日本官方估算,全国未满15岁的儿童,不足1700万,为1950年以来的最低。从1982年起,日本的儿童人口,已经连续30年减少。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如果“少子化”现象继续发展下去,至 2050年日本人口将减少到1亿,2100年则将减少至6400万。

  日本政府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样的极低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经济的停滞,社会压力的加剧,具有生育能力的青年人口,却出现了严重的生育意愿下降。首先是结婚年龄越来越迟,2007年日本平均结婚年龄为男性30.1岁,女性28.3岁,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日本的未婚率不断攀升。据NHK报道,日本社会当前有71%的适龄男性未婚,25到29岁的女性有60%未婚,30岁到34岁的女性中有近一半未婚。

  日本在战后和70年代分别出现过出生高峰,日本的二次崛起, 某种意义上正是得益于战后的第一次生育高峰。日本从60年代起飞,而当时,第一次生育高峰所造就的人口,基本成长为青壮劳动力,庞大的青年人口,所造就的消费能力,创造能力,无与伦比。

  在日本在9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神话的破灭,虽然导火索是广场协议,但是,其病根却在于畸形的社会结构。由于青年人口的缺少,日本已经逐步失去了创新能力,本土消费能力亦开始萎缩。而所谓的“银发经济”更多是一种消耗型而非生产型经济,是一种“负能量”。

  而日本长期的老人政治,世家政治的存在,本来是在宪政改革之后,可以逐步改善,但是,日本却长期改革无力,其根本原因,亦在于青年缺少。

  百年前,中国学者梁启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国说》中,即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与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作了详尽的对比,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气,整个国家变成孬种之国,缺乏血性。同时,老化的人口,亦由于精力的限制,亦出现智慧退化,则整个民族,智慧与勇气俱亡,变为毫无希望的死亡之国。举国为少年,则国家前途无量,举国为老人,则衰亡可待。

  无论哪国改革,青年人的动力与激情,皆为必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诸国,青年人口占比都达到了70%,而日本的邻国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亦由于良好的人口结构所推动。80年代,中国的主流人口,主要是青年,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为青年人寻找出路的共识,成为中国推动改革开放的巨手。

  目前,类似中国改革的这种动力,在日本已经消失。由此,代表青年势力的鸠山由纪夫纵使一时崛起,但日本的主流社会并不为青年人所把持,鸠山改革很快被绞杀,难成大器。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日本社会的排外,在本国人口萎缩的情况下,不能大规模开放移民,特别是亚洲青年移民。李光耀批判日本的开放度低,并非虚言。

  未来,日本需要加大文化的包容性,彻底开放亚非移民,吸引中国,朝鲜,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人口大国的青年进入日本。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