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不要把反垄断作为国企“私有化”的借口

http://www.CRNTT.com   2012-04-10 08:20:28  


  中评社北京4月10日讯/近一段时间以来,垄断和国企两个概念,不仅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且常常被混为一谈,赋予了完全相同的含义。谈到垄断,就想到国企,讲到国企,就感到是垄断。

  中国网观点中国发表时评人谭浩俊文章表示,当今中国,虽然垄断行业大多是国企占主导,甚至是国企一统天下,但是,国企并不是垄断的代名词。一方面,非国企占主导的行业,同样存在垄断,如电脑操作系统、感光材料、汽车轮胎、互联网等行业,也都出现了少数几家企业控制产品定价权、市场销售权,甚至原材料供应权等方面的现象;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不都是垄断企业,央企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依靠市场竞争生存与发展的,并没有享受特殊的政策与待遇,地方国有企业就更不具有垄断性质了。

  问题是,在绝大多数公众的心里,对非国有企业垄断可以高度容忍、置之不理,而对非垄断国企却心存芥蒂、心怀不满,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让人担忧。因为,抱着这样的心理、带着这样的心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垄断问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很难的。搞不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文章称,注意到,近期在反垄断和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已经出现了一种倾向,那就是,反垄断就是反国企,反国企就是将国企彻底私有化。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北大张维迎教授的把国有资产分光吃光。

  国有企业所以如此不招人待见,当然有自身的原因,如管理薄弱、浪费严重、工资福利待遇过高、与民争利等。特别是与民争利,已让公众心生痛恨。但是,这并不代表国有企业一无是处,国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遇到困难和危机时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抹杀的。

  更重要的,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完全同步,政治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政府行为还不够规范、行政权力还能左右社会行为的情况下,如果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全部归集到国有企业向上,从而认为只有将国企私有化才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唯一出路,那也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前几年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不规范的政府行为下,国企改革已成为“造富”的一种工具,成为少数人侵占和侵吞社会财富的主要平台。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