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文物造假产业链:专家与文物贩子联合骗买主 | |
http://www.CRNTT.com 2012-04-09 14:00:41 |
以假乱真的乌龙事件 那一年,潘家园市场突然疯了。唐三彩刚刚烧好,连作旧都不用,一到市场所有人都在抢。 在南石山村,这是一个被津津乐道的故事,也是一个至今不断被争夺的故事。 高水旺说自己是故事的当事人。而在邻近村庄,有个叫高小飞的村民,专门制作北魏陶俑,他的支持者说,他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张二孬说,其实他当时也在做。 1994年,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陶俑。在这之前,有北魏大墓被盗的传言,也有小浪底挖出文物的传说。专家鉴定这批为真品北魏陶俑,国家级博物馆拨款进行了“抢购性收购”。“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买了两次,中国历史博物馆花了八十万,故宫花了十万。”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曾经在央视回忆。 但东西却越收越多。最后经过调查,这些“北魏陶俑”,出自南石山村。 高水旺说,当时是有人让他按照图纸订做的。 高小飞回忆起当时,说那时候是他们的好时光。一个陶俑,两三万也能卖出去。 张二孬还记得当时的盛况。潘家园市场突然疯了,什么都收。家里的唐三彩刚刚烧好,一出窑就背着上北京。“连作旧都不用”,一到市场,所有人都在抢,“管你是唐朝的还是北魏的”。 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了二十多天,戛然而止了。这算是高仿品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在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南石山村的高仿品都算得上好卖。“文物贩子买得多”。 张二孬说自己从来没有自己找过文物贩子。坐地开厂,东西好,就有人来,口耳相传,慢慢来得就多了。固定客户隐秘,生意好做。 从他这里拿货,低的几千,高的几万,“卖给大老板多少钱,那看人家的本事”。 往往高价的更好卖。“花十万买,套到的钱,肯定比几千的多”。 “上电视给上坏了” 张二孬认为,这个行业就不该上电视。“全国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还有谁买?” 南石山村的低仿品,大多销往各地的古玩市场。不贵,量大。到了市场,几十块钱卖到一二百块钱。卖家说是真的,买家心里也有数。 高级一点的进了文物商店。店主在说到真假时,多少会斟酌一下,反问“你觉得呢?”投石探路,看你是否懂行。 南石山村里人从来不自己去卖。做是做的,卖是卖的。文物贩子可以漂泊不定,村里的人是有厂子的。 文物贩子的队伍基本稳定。有人卖了几件,赚了大钱,退出这行。“有退的就有进来的”。 现在,张二孬明显感觉文物贩子少了。以前,和他联系的有五六个,现在还到家里来的,也就剩一两个人。 南石山村的很多人,都觉得生意不如以前了。村民张新凡说,以前往潘家园发货,一个月一大车。现在“几个月也发不了一车”。以前通过广州发往海外的货,也要比现在多。 现在,“洛阳本地买的多”,当作工艺品和旅游品送人。 张二孬把原因归结为村里某些人高调宣传。“全让上电视给上坏了”。全国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还有谁买? 他认为,这个行业,就不该上电视。以前知道的人少,文物贩子一坑几十件能卖几百万,现在“文物贩子卖给谁去?” 高调宣传,他指的是同村的高水旺。最初是央视在2004年重新把北魏陶俑事件翻出来,采访了高水旺。这个传奇故事又重新流传。后来高水旺又几次接受采访,宣传村里的唐三彩。 张二孬的儿子张毅鹏不同意父亲的观点。80后的张毅鹏认为,高水旺抓住了出名的机会。现在信息发达,南石山村被熟知是必然的。而且收藏者越来越小心,鉴别能力变高了。这才是导致文物贩子越来越少的原因。 冤大头没有那么多了,洛阳当地的古董商韩飞说,以前玩三彩的多是广东人。被骗得次数多了,广东人也学谨慎了。别的地方的老板,也不好骗了。张二孬说,之前销往台湾、新加坡的也多,现在,那边也要得少了。 有老板要买,也很少卖得上以前的价钱。比真的便宜,比假的贵。几万块钱,老板觉得可以接受,“即使是假的也没花多少钱”。 韩飞总结了一个道理:小刀子割肉不疼。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