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劣质语文教材犹如三聚氰胺

http://www.CRNTT.com   2011-12-22 11:02:23  


对这种质量低劣的语文教材,全国各地的反对声音一直很多。
  中评社北京12月22日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教材是重中之重,很多人都以为这项工作肯定会由国内顶级专家牵头,聘请相关学科的一流学者组成豪华团队,精心地为学生编写语文教材。然而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收获》杂志编审叶开今日在东方网撰文表示“劣质语文教材犹如三聚氰胺”,全文内容如下:

  上一次语文教材变革,教材编写权下放到地方,相继出现了苏教版、上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等各种地方性语文教材。这些情况给我们造成错觉,以为各地自编语文教材,会打破过去统编教材的封闭性,从而编写出高质量的语文教材。实际状况却让人悲观,各地编写的教材,很多都是换汤不换药,大同小异,甚至相互抄袭剽窃。

  今年10月15日我去扬州做讲座,中午给全国近五百名小学教师讲语文教材,晚上给几百名家长讲文学和教育。吃饭时,教育部专家组成员孙绍振教授说,某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至今都没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我不能理解,一套还没有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的语文教材,为何能在各校通行无阻地推行使用呢?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教材是重中之重,很多人都以为这项工作肯定会由国内顶级专家牵头,聘请相关学科的一流学者组成豪华团队,精心地为学生编写语文教材。

  青岛海洋大学朱自强教授研究过日本国文教材,他说日本国文教材编者是一流的专家和儿童文学作家。我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时,请德国朋友帮忙联系,去访问了当地的小学中学,听了十几节课。在多仁市高级中学里,教德语文学和历史的阿希姆博士介绍说,德国各州教材都是一流学者和作家编写的,教材中还着重体现了各州的地方文化和历史。美国很多州没有统编教材,只制订教学大纲和推荐阅读书目,学生们每年要阅读一两百本书。他们的母语教育在阅读中、在和教师讨论中有效地完成了。

  我一位大学同学在深圳当中学校长,他对比两岸三地语文教材后撰文指出,台湾和香港的教材编写者都是一流的学者和作家。许地山先生的名篇《落花生》,两岸三地都选入教材,大陆教材有删节,港台教材则全文录入,一字未动。

  大陆教材编写者对被选文章随意篡改,已是业内周知的常态,甚至到了变态地步。某版本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四十篇课文中只有几篇署作者名,其他三十多篇都是剽窃来并加以篡改的。《我们家里的男子汉》是王安忆的散文,教材隐去作者名后还做了大幅篡改;《餐桌上的大学》原为意大利裔美国商人的回忆文章《晚餐桌上的大学》,教材编写者剽窃后作了低劣改装,把意大利故事背景和人名换成中国背景和中国人名,但篡改者水平太低,这篇课文处处露出马脚。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大多是各区县教育局的教研员和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水平本来就一般,又加上语文教材的编写不计入科研,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教材编写权表面上是下放给地方省市,但编写权掌控在教育主管部门手里,各地教育出版社则占有专门出版权,别的出版社不得染指。这样,相关利益各方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链。这种可怕的利益链,满足了个别小众的私利,牺牲了国家文化建设民族复兴的大略,也损害了我们后代的未来。

  这种独占式权力,排除了第三方专家组队编写教材的可能性。现在的教材编写模式是,主管部门把教材编写权委托给教育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寻找主编,主编再找人当分册主编,分册主编找人做编委。如此层层分包,拼凑成一个水平低劣的教材编写组,用剪刀加糨糊的方式拼贴炮制,生产出了质量低劣的语文教材,供学生使用。

  对这种质量低劣的语文教材,我曾比喻为三聚氰胺,全国各地的反对声音一直很多。最近听说教育部有意收回教材编写权,组织专家编写一部文史哲混合教材。有网站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七十几的被调查者支持回到过去,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教材。这种倒退的思想,可能是对现行各地教材不满的一种体现。

  我个人反对全国恢复统一使用统编教材。既然走出了放权的第一步,就不要开倒车。教材编写权要真正放开,允许各出版社自己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允许各学校自主挑选教材。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做的是组织专家对各种教材进行严格的评估,公正地推荐。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才会慢慢地出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好教材,才会出现类似至今仍然受到追捧的《开明国语课本》那样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