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 |
蔡英文政治性格 集中三类人特性 | |
http://www.CRNTT.com 2011-09-19 00:32:44 |
第三,她受程式规则的限制,以“程式优先”保证“实体正义”。蔡英文极其讲究“机制的建立”,无论是“国家安全网”还是“完整的两岸交流管理机制”如两岸经贸上的“资金回流机制”、文化交流上的“建立一套交流品质追踪与评鉴的标准”等等,以及相关法规的修定,都要求在具体交流施政之前做好,否则她便会极力反对政策的施行,因为她认为其中蕴含的极大风险。她称自己为“中国风险论者”,外界也定义其“擅长危机管理”。这样的特点除了她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强之外,“法律人思维”中的“程式优先”也应是重要的催化因素。 蔡英文说,“从法律角度来说,台湾领土归属还是未定论”,因此她主张“修宪”,给两岸现状一个“法律定义”,但又“沮丧”于“修宪”总会与政治纠葛在一起而难以进行(《蔡英文:更动国土国号未涉改变现状》,台《自由时报》2005年1月16日)。蔡英文自限于法律上的推论,寄望从国际法中找到两岸关系的突破口,就像一个技法纯熟的画师,会在他的画布上不自觉地玩弄绘画技巧,而难以突破其既有画风一样,法律人思维作为政治领导人的缺陷,由此也可见一斑。 如果一个政治领袖将自己的格局限缩在法律人的框架之内,将应有的宏观政治战略思维降阶为限于一隅的法律人思维,特别是还理所当然地以这样的视野和胸襟来处理两岸以及涉及两岸的国际关系,怎能有所突破呢?怎能不走偏呢?两岸关系最根本的是政治问题,而非法律问题。政治问题折射的是包括两岸在内的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大脉络,政治问题来源于两岸历史、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的交互因素,这些在两岸关系的互动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不是单凭“法律人思维”所能体认的,两岸关系的症结更非单靠法律所能解决。一味的只求国际法的突破,只能离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越来越远。蔡英文最应该补上的应该是两岸的大历史观,而不是以具备文学观为满足,以“法律人思维”自我局限。如果认识不到这点,曾经被认为历史是强项的蔡英文,是因实际上无知,还是在逃避或自欺欺人?显然,蔡英文的言行有将法律当工具进行操弄的痕迹。当然,蔡英文将法律作为操作工具,还出于其冷战思维、立场。这不在本文论述范围,故不在此赘述。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