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从“围观猝死”看中国的社会病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1:03:57  


  
重建道德,需要从培养契约精神做起

  个案放大了道德恐惧

  实际上,不道德戕害道德的标本实例终归是少数。日益蔓延的不敢伸手的焦灼不安,其实是一种被误导和放大的道德恐惧。河北邯郸那位“我不讹人”的长者以及江苏南京那位“我自己跌倒”的老汉,亦或那些被扶起后道谢的真诚,似乎都被大众忽视。问题是,哪怕是很小概率的冒险,人们也会选择消极对待。
 
  树立契约精神,社会道德才有支点

  我们正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曾经这样分析“陌生人社会”——“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漠视他人危难于眼前,从一个侧面反衬出公民契约理性的缺失。这些陌生人首先应该是那些专业救助人员和警方来承担,而当他们不在场,一个人主动救助他人而不会被倒打一耙时,才能建立一个法治而又道德的社会。“围观猝死”背后是契约与道德的两败俱伤。不仅需要进行道德倡导,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公民精神尽快成长起来,修补起社会信任的纽带。
 
  搜狐评论 2011年1月4日 原标题:围观猝死:契约与道德的损伤

新闻链接:

“围观猝死”让是非观的底线不断下沉

 来源:千龙网 2010年12月31日11:04

  12月29日,福州六一北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8旬老依伯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的五六人,没人出手。就在两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时,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又让她们缩回了手。老人孤独地躺在冰冷的马路上,直到生命的终结。(《东南快报》12月30日)

  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有人试图帮扶老人时,围观者的话语让她们后退了——“这有探头,女孩子还是不要扶,这种事情说不清楚呀。”

  此时此刻,需要说清楚的是什么?说不清楚的又是什么?天知道,或许你我都知道,那就是有可能被冤枉,而所谓冤枉的事例在现实中曾有上演。但是,在一个生命面前,在一个老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一切的精明算计是在说明我们进步了呢?还是在考问我们的冷漠病已经异化成了“社会病”?

  事实上,我们对冷漠病症的抨击并不少,大有连篇累牍之势,但是,总也阻挡不了冷漠症的再演!这是何等的尴尬,又是何等的背谬。应明确的是,围观者的袖手旁观是典型的社会集体冷漠症的表现,而类似的集体冷漠症近年来屡见不鲜,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是伤害社会肌体的一种癌细胞,如任由其病变扩散而不加以制止,后果难以想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