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你了解抗战吗

http://www.CRNTT.com   2010-08-19 12:33:03  


 
521位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兵

2010年08月16日17:17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方军:521位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兵

  一长溜排开贴在书房墙上,做好待价而沽的架势。没有出版社来,他就先在页面下方标上:“革命出版社”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 | 北京报道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会慢慢地消失,同时带走属于自己的荣誉和战争的真相。

  7月27日早晨,孙敬生的儿子给方军打来电话:“今早8点,我父亲已去世。享年97岁。”

  孙敬生曾是国民革命军29军军官。他1935年入伍,参加过长城抗战、卢沟桥作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身上有3处贯穿枪伤。

  2005年,一直做抗战口述史的方军曾在博客上号召,全国学生在明信片上手绘纪念章寄给这位老军人。

  一个月内,孙敬生接到了37枚手绘奖章。97岁的老人将它们摆在枕头边,在风烛之年获得了独一无二的荣耀。

  其实,每隔三五天方军就能接到各地打来的电话,告诉他曾经采访过的某位抗战老军人已经过世,或者陷入病危。“心情特别沉重,觉得很愧疚。很多老人的故事我还没来得及写出来,有些写了还没发表,辜负了他们的盼望。”

  他时时刻刻地计算着:今年是2010年,1945年20岁的年轻小伙子,今天也已85岁。多少人能活到85岁呢?他知道,这代战争亲历者越来越少了。

  他们是否留下了他们的经历和思考?后来人是否对这场战争有了足够的认识和分析?这些想法对于国家的未来是否有所贡献?

  方军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他只是知道,自己的工作好像做不了几年了。

  “如果说抗战史是一顿大餐,我做的就是最后一盘菜。我的工作做完,这顿饭似乎也结束了。再没有其他原料可以用。”方军说,“可是,为什么轮到我这么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人来做这个事儿呢?”

  赔本儿赚吆喝

  方军对这个行当一肚子不情愿,“我觉得我做的事情特别无聊,是最乏味的工作,也特别得不偿失,用北京话说,就是赔本儿赚吆喝。”

  他指着自己堆满书信、文献、老照片的旧屋子说:“别人做的事儿不赚钱也就算了,我这还得往里面搭钱。”打到全国各地的长途电话费就是一笔大开支。他要找的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平时无人问津,一旦有人愿意听听他们的人生经历,自然激动万分。即便知道方军要亲自去面谈,他们也忍不住先在电话里把一生故事讲个大概。有时对方想起往事难以自抑,在电话里抽泣起来,方军更不忍打断。

  方军2002年已从抗日战争纪念馆内退,仅靠退休金难以支撑。他将在北京方庄买的房子出租,自己住在潘家园一栋老楼房里,小两居被故纸堆挤得满满当当。房租还是前妻拿的。

  为了节省开支,他对采访对象的选择慎之又慎。他一般会先劝对方去找当地的报纸、电视台,如果没人理睬,他自己再前往。只是,通常总还会轮回到他这里。

  他说,自己的叔父曾是乡村保长,日本兵扫荡时被杀,父亲则是八路军。

  1953年出生的方军,在小学五年级就遭遇“文革”停课,后来进工厂当铆工,18岁又参军。后来去日本留学期间,他的文化水平才有所提高。他自嘲:只要有人肯做这类事情,都能比他强,“可是自1945年以来,全国有几个人做这样的工作呢?”

  在方军撰写的《最后一批人》一书中,他曾列举国内与一样做抗战口述史的人们:哈尔滨的王晓兵,上海的苏智良、王选、杨克林,四川的樊建川,云南的陈祖梁、沙必璐,北京的李珉等。最后,他写道:“日本国的右翼学者有强劲的大财团资助,中国人全靠个人自己。”

  他特别羡慕同样靠“抗战饭”成名的作家都梁,《亮剑》、《狼烟北平》全国畅销,“大赚其钱啊,光书就一百多万,还有影视版权。”他们是熟友,都梁每次来方军家都是开一个大吉普,“美国车,牛得不行”。

  他自己呢,只有一堆待出版的文稿,内容全部理好的就有七八册,只是没有出版社愿意给他出。他给每一本书都已起好名字:《最后一次集结》、《一个和四百个》、《占领十五年》、《重温胜利时光》等等,甚至设计好每本书的封面、封底,彩色打印出来,一长溜排开贴在书房墙上,做好待价而沽的架势。没有出版社来,他就先在页面下方标上:“革命出版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