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台湾农村 如何再生

http://www.CRNTT.com   2010-07-14 11:18:45  


台湾农业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但需要不断开拓才能保持竞争力。
  中评社台北7月14日讯/清华大学人社院学士班教授兼主任李丁赞今天在《中国时报》登出文章“农村如何再生?”作者认为:“现代文明基本上是一种都市文明,是人类离开土地的过程。但是,下一波文明则是重回土地的过程,藉着重回土地,我们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重建未来。在这个意义下,乡村是年轻人的实验场域和创意基地。《农再》要以前瞻性来定位未来乡村,思考如何吸引青年投入乡村和土地的重建,这才是农村能否再生的关键,也是台湾社会能否永续的关键。”文章内容如下:

  《农村再生条例》(以下简称《农再》)从两年前推出后,即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国民党肯花一千五百亿在农村,不能不说是美意。而整个《农再》强调由下而上,尝试以“社造”的方式,带动农村社会文化的再生,也比过去的任何农村建设方案来得进步。尽管如此,《农再》并没有正确掌握当前农村的困境,对未来农村和农业也没有具前瞻性的定位,很难达成其所宣称的效果。

  当前农村最大困境,其实是整个农业的衰微。但《农再》却绕过农业的核心问题,企图透过与农业没有直接相关的各项工程建设,来达到农村再生目的。这种再生,说穿了,只是环境美化工程,对农村不能产生真正的活化。更严重的是,台湾的粮食依赖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在全球暖化中,粮食短缺越来越严重,很多国家都把粮食列为国家战略资源,台湾的粮食自给率只有三○%,但《农再》对这个问题却完全漠视。

  因此,《农再》对台湾当前的农业与粮食问题,必须提出具体的应变方案。首先,必须让休耕的农田复耕,复耕所必须配备的水利、资材系统也必须一并复原。其次,要帮助农民建立有效的产销体系,除了国际和岛内销售管道之外,更要建立地方性的销售网路,让农村与附近城镇产生连结,降低中间剥削。这里要强调的是,活络的地方经济网络,是农村社会与文化再生的关键。没有经济网络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工程,都是在沙滩上盖房子,随时会倒掉。

  《农再》除解决农村当前困境外,对未来农村的意义和和农业的价值,更要有清楚的定位。世界在经历气候变迁后,对农业和土地已经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欧盟直接地把环境和农业挂勾,成立“农业与环境资源部”,统筹整个环境问题。这些先进国家都明白,只有永续的农业,才能降低对土地与环境的破坏,进而让社会永续发展。这时,农村和农业的问题,已不只是农民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甚至人类能否永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这个新定位下,农业和农村不再是社会的残存,或是待援助的对象。相反地,它是引领社会走出当前困境的重要面向或领域。社会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也要有第一流的人才进驻,第一等头脑去研发实践,才能把目前受伤的土地复原,把残破的农村转化成有活力的社群,把僵硬停滞的文化彻底更新,带出新的价值和理想,进而帮助人类走出困境。

  现代文明基本上是一种都市文明,是人类离开土地的过程。但是,下一波文明则是重回土地的过程,藉着重回土地,我们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重建未来。在这个意义下,乡村是年轻人的实验场域和创意基地。《农再》要以前瞻性来定位未来乡村,思考如何吸引青年投入乡村和土地的重建,这才是农村能否再生的关键,也是台湾社会能否永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