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伪传统”—— 被误读与被盗用的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6-23 12:00:10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明嘉靖年间,襄阳说和南阳说两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官司打到翰林院,甚至惊动了明世宗。清道光年间,籍属湖北宜昌的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其时,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顾知府情急之下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置于武侯祠,正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只古代如此,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其中一张 “三顾茅庐”就触动了襄樊和南阳两地的神经,国家邮票发行部门不得不让两地各自举办首发式。2008年6月8日,央视某栏目插播的一则湖北襄樊的城市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后来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

  既然“何必辨襄阳南阳”,为何但凡有所争议的名人故里几乎各地都是蜂拥而上?说到底还是经济效益,区域发展的问题。于是,旧的有屈原故里与端午节归属问题在端午到来之际照例引起一番争论,新的有四地朱夫子“后人”准备了共计40多亿元的“寿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常识”,所以,有文化要上,没有文化创造文化也要上,出现“西门庆和潘金莲偷情景点”的招牌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与争夺历史名人资源相似,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也在中国多地引发了高昂的热情,同时还有一样吸引眼球的名人墓的考古发掘。在6月12日世界遗产日这一天,河南安阳曹操高陵重新进行了现场挖掘,把文化遗产的开发阵势更推进了一步。历史名人的出生地、葬地、行游之地,都成为各地争夺的理由。而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知名度,并且通过对遗址和名人故里的修整,优化当地环境等“GDP”或者“绿色GDP”的诉求之下,恐怕也同时是对“政绩”的追求。地方政府的复杂心态,并非对传统文化真正的热情,为文化发展添上了功利化思维。

  在争夺的背后,各地缺的却是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如此争到了所谓品牌,却得不到好的建设。我们缺的不是文化,而正是对文化的挖掘。有关专家呼吁,各地对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多一些“去功利化”的思维,淡化一点经济发展的色彩,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学习,“慎谈利用”,让文化回归传承之路。

  来源:文化中国-中国网 2010-06-23 09:28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