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舒芜其人与“胡风事件” | |
http://www.CRNTT.com 2010-05-28 12:16:26 |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舒芜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接着又相继推出第二批、第三批材料,公布了胡风“追随者”们被迫交出的一百五十八封信,并将“反党集团”又改称为“反革命集团”,将这些材料汇编成册,毛泽东亲自写了《序言》,印发七百六十多万份发往全国,对胡风思想的批判演变成政治上的对敌斗争。由舒芜提供的信件和批判文章,成为引爆“重磅炸弹”的导火线。大家对这位横空杀出的“黑马”刮目相看,舒芜一下子变成全国瞩目的“新闻人物”。 周扬说:“我也没有想到主席会这样改变性质。” 舒芜说:“我没想到胡风由此成了反革命。” 胡风看到《人民日报》后,几乎惊呆了。他说:“想不到事情会弄成这样,不得了啊,要害多少人!” 1955年5月18日,全国人大正式批准逮捕胡风及“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长沙等地的收审“胡犯”工作同时进行。审判员不约而同地动员“胡风分子”们像舒芜那样“起义”,揭发“同党”。有二千一百多人受到株连关押,正式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有七十八人。舒芜感到心惊肉跳,他说没想到“结果被搞得不可收拾”。 胡风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又被加判为无期徒刑。胡风说:“我是唯物主义者,我相信历史会对我做出公正的结论的。”后来胡风经三次平反,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他曾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向受到他牵连的朋友、读者们致歉。1985年6月8日,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在北京逝世。悼词说:“胡风同志的一生,是追求光明、要求进步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努力为文艺事业作出贡献的一生。” 从胡风出狱到去世的十几年里,有许多“胡风分子”及同情者前去看望胡风一家,然而在长长的探视者名单中,却没有近在咫尺的舒芜的名字。 他被指控歪曲了胡风的信 胡风逝世后,对于这个案件的反思和对舒芜的质疑接踵而来。 了解情况的当事人提出一个“道德底线”问题,他们一致认为,此前没有任何人存心要把胡风置于死地,也就是说,一直到舒芜“交信”为止,胡风的问题仍属于“思想范畴”,尽管已到了危险的边缘。这个冤案的发生、发展固然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极左因素,但导致对胡风批判升级和性质转变的直接原因,则是从舒芜提交的私人信件开始的。胡风夫人梅志及其子女也说:舒芜擅自公布受宪法保护的私人信件已属“违法侵权”,私信说的自然都是个人的看法,有些可能会激烈一些,也不可能深思熟虑,有很多的事实根据。可是一被拿出来,加上别有用意的注释和按语,又由于是摘录,这样就为曲解原意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舒芜在这“两天两夜”里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字创造力”,运用了“歪曲事实、移花接木的手法”,经他“摘编”而成的文章是“建国后一大冤狱的发端”。 从已出版的《胡风全集》第九卷“书信”卷可以看出,其中完整地包括了《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些材料》中取自二十九封信件的全部三十四则摘引,结合《胡风全集》的编者注,可以清楚地看出舒芜发挥了怎样的“创造力”。 因为信件是胡风写给舒芜的,所以舒芜便是信件的“权威”解释人,他说的话别人不能不相信,包括毛泽东在内。作为最高领袖,毛泽东不可能对舒芜提供的材料一一核实,于是他才写下了这样的按语:“从舒芜文章所揭发的材料,现在可以看出,胡风和他领导的反共反人民的文艺集团是怎样老早就敌对、仇恨和痛恨中国共产党和非党的进步作家……”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