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以成败论英雄的民族没有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10-04-24 09:22:33  


 
  所以呢,做任何事情,哪怕是该做的正确的事,也得要有分寸,在哲学上讲,这就是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这个“俭”,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最后一个字是“让”,谦让。这个社会总有竞夺,竞夺总不能以力量为唯一胜算,总不能以据为己有为唯一目标选择,那人类社会就变成丛林了。所以,人类一定要学会“让”。

  《论语》第九章有这样的记载:

  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只要见到他们,即使是少年,孔子也一定站起身来,等他们经过;经过他们面前的时候,一定恭敬地迈小步快快走过。

  对待不幸的人或弱势群体,圣人内心一片仁慈,行为一派恭敬。

  再看下面的一则: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台阶到了。”走到坐席边,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那里。”

  古代的盲人乐师都有“相”,也就是都有扶持他走路的人,按说不必孔子指点。但是,孔子看见盲人进来,马上眼睛就不离开他的一举一动,并随时予以提醒。虽说于对方不一定必要,但是,于自己,却是一种自然的关心与牵挂。生活中,我们也发现:罗嗦的人,往往是内心善良之人,他的罗嗦,乃是出于一种极为殷切的关心与不放心。

  所以,我们看到,父母似乎总是罗嗦的,而子女总是厌烦罗嗦的。可是子女一旦成了父母,马上又开始罗嗦了。

  这个盲人乐师,虽然看不见孔子的面容,但是听着孔子温和关切的提醒,他的内心,岂不感知到一种温暖?

  就是两千多年以后,我们读到这一段,孔子对盲人无微不至的关照,一一指点的爱护,那种场景也还是如在目前,那种圣人的慈祥,温暖和感动着我们的心灵呀!

  其实,当场,就有一个学生被感动了。那就是子张。

  师冕走了以后,子张问:“老师,您刚才对待师冕的言谈举止,就是与乐师讲话应当的方式吗?”

  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盲人的方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