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实质

http://www.CRNTT.com   2010-03-25 09:03:21  


 
  一、对全球经济中的东亚经济体来说,由于1990年代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都采取了审慎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特别是资本账户的对外开放进程逐渐放缓,因此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的直接冲击程度有限,然而,全球经济失衡调整所伴随的中心国家的需求下降,必然对这些国家的生产产生直接的冲击。

  二、根据历史的经验,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必须建立在制度创新或技术创新的基础上,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至少是在全球货币体系的创新、福特制度的管理创新、以及美国凯恩斯主义顺周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创新的基础上,才逐步步入了1960年代的增长繁荣;而1973-1975年的危机也是在IT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才迎来了1990年代的新经济时代。然而从2007年危机爆发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技术和制度创新的迹象,有关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技术也还只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层面上。因此,任何经济指标所反映出的经济复苏迹象目前都缺乏创新的基础。

  三、在缺乏创新的前提条件下,全球经济的复苏现象又该作何解释呢?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说明现存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发展到极致的地步,它仍然还能够维持下去,即复苏意味着全球经济还会回到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中去。从历史的角度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尽管存在着“中心—外围”不平衡发展的特征,但是,这种国际经济格局是建立在金融中心和制造业中心相分离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基础上的,这种分工格局与历史曾经出现过的工业中心与金融中心相融合,与落后农业国的国际分工体系相比较,至少避免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制度演进的同质化趋势,因而也就避免了发达国家间在资源、市场及殖民地控制权上的纷争。当然,在全球失衡的格局中,各国利益间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而危机之后,各国间的博弈如果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话,那么现存的国际经济格局的维持就是有可能存在下去的。

  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在缺乏创新基础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则说明针对现存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远没有到位,今后若干年中类似的经济调整还会反覆出现,直至新的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的出现,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的繁荣阶段才会到来。

全球经济失衡的趋势没有改变

  文章指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由发达国家的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第一次对中国经济形成了直接的冲击和影响;同时,本轮危机与以往危机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因素在危机之后的复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本轮危机的性质是全球经济失衡风险的系统释放的话,那么,人们会希望通过危机——作为强制性调整的手段,来消除全球经济失衡,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