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诗经》,世界最美? | |
http://www.CRNTT.com 2010-03-02 11:32:15 |
草木精神的渗透 历代解释论说诗经的著作仅明朝以前就有五百多种。比较特殊的有一部近古日本汉学家的《毛诗品物图考》,编纂这本书的是一个日本人,叫冈元凤。他荟萃群书,择善而从,为的是使读《诗》者有所助益。天下之大、物象之繁,才构成了这个生机勃勃、幽秘万端的大千世界,就《诗经》一书所列生物择要而绍,也有近两百种,就《诗经》各句而引起,集、传、疏、证、图,各相补益,也可见出文化的积累。所以,清光绪丙戌年孟冬之月,翰林院编修戴兆春慨然为之序,他说:“溯流穷源,顾名思义,因形象而求意理,因意理而得指归。”这也就是很了不起的作用了。 《毛诗品物图考》,这本趣味盎然的小书,分七卷,细述草、木、虫、鱼、鸟、兽之名义,就《诗经》风雅颂、赋比兴六义所涉取的鸟兽草木,一动一静,一枯一荣,细悉纤秾,无所不至。翻开这本书,心眼也随之激活,山林沛然之生气,郁乎其间矣!他集释“投我以木瓜”这一句,引述《尔雅》、《图经》、《诗集传》等等,说它是“可食之物,实如小瓜,酢可食。”“其木状似柰,其花生于春末,而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图案尤为兴味纡郁,线条饱满曲折,似见生物之蓊郁,绿可染手,又仿佛于深山大壑中行走,林木气息如药香,空翠润泽可湿人衣。品物之品,确可品出深郁的味道来,其释意,或直接,或参照,或互证,或模糊,或简略,或细密,然就图文并茂而言,却又是诗意的,活色生香的。 像“泛彼柏舟”这样的名句,一些人早在孩提时代就朗朗上口了,可是看了图考,又不免生发一种盎然的情味,晓得了所谓“柏”,是“木所以宜为舟也”,又晓得它“树耸直,皮薄,肌腻,三月开细琐花,结实成球,状如小铃,多瓣,九月熟,霜后瓣裂,中有子大如麦,芳香可爱。种类非一,入落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扁柏为贵,园林多植之。”此种诠释,说它有益人心世道,固无不宜;说它诗意盎然,令人生欢喜心,就更恰切了。作者又引述五、六种古籍,详辩“莎鸡振羽”之莎鸡这种小昆虫,把它和斯蠡、蟋蟀、纬车等小虫区分开来了,这样一来,泥土和花卉的气息就浓郁了,草虫的鸣声也似乎更丰富多样了。图案的作者,均不见注明,想亦是当时的画师罢,不少图案似出于一人之手,盖画风相近也。“鸳鸯于飞”一图,看到那种可爱可亲的水禽,令人生一种虽孤单却不冷落的心情。鲁迅先生说《花镜》《山海经》《毛诗品物图考》都是他少年时“心爱的宝书”,他很愿意看这种石印的图画。 喜欢这个书名。喜欢草木禽虫的情态。喜欢释意中自甘寂寞的心境。仿佛使人回到了西南部的深山,仿佛走进了动静交织,万类生动的大自然深处,在孤灯下,起来一种古旧的心情,思绪流逸了很远,一时竟回不到现实中来。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