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G2 期待难实现 忧虑不必要

http://www.CRNTT.com   2009-09-15 13:05:41  


中国人多数认为中国属发展中国家,讲G2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
  中评社台北9月15日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今天在《中国时报》登出文章“G2难实现的期待和不必要的忧虑”。作者认为:“在中美两国都没意愿情况下,关于G2讨论反映了许多人对中美这两个‘国家’的不瞭解。他们既没有充分估计价值理念对于美国人从事国际事务的影响,也没有充分估计到中国民众的看法对于中国外交决策的重要性。事实是,除非在极为危险情况下,美国很少超越意识形态行事;除非在不正常时期,中国政府在决策时一般也会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文章内容如下:
 
  近年来,国际上不少人在谈论所谓G2或两国集团问题。G2指的是两个超级大国在平等基础上组成“国家”集团,通过合作共同处理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些人认为G2是为建立中美两极体制做准备,因此对它颇反感。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围绕G2的争论愈演愈烈。 

  在这场争论中,不少人对G2抱有较高期待,同时也有很多人对G2感到深深忧虑。期待者认为,中美两国应携手合作,共同领导国际社会面对各种挑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曾担任民主党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里新斯基,今年一月欧巴马正式宣示就职前夕,曾发文呼吁中美在全面伙伴关系基础上构建G2特别关系。 

  文章指出,中美两国在发展经济关系的同时,需要在其他问题如中东冲突、削减核武器、反恐、气候变化等问题加强合作。三月,布希副国务卿、现任世行行长佐利克在其发表名为“经济复苏需要G2来支撑”论文中,极力主张美中两国须发挥引导性的合作以解决世界经济问题。 

  忧虑者多来自传统强国,他们认为,一旦G2成真,美国将不再重视与他们“国家”的关系,这意味他们将被排除出国际事务核心决策圈,将对他们“国家”乃至世界利益带来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布希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高级顾问丹尼斯.怀尔德今年四月曾表示,“虽然美中关系的确重要,但如果把美中关系称为G2,就会深深伤害美国与日本、印度等其他亚洲盟国和友好“国家”的关系。” 

  仔细分析中美G2在可预见将来出现的可能性,我们不难发现,对G2期待也好,忧虑也好,其实都是多余的。就目前情况而言,G2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双方既没有意愿,也不具备必要条件推动所谓G2。 

  首先,美国没有意愿推动G2。根本上讲,大多数美国人内心深处根本没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志同道合”、可长期合作的伙伴。有些美国人把中国看作竞争对手,他们认为,中美两国关系是霸权“国家”和崛起“国家”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是冲突。更多美国人把中国看作是价值观念上的异己,他们不相信在没有价值认同情况下,中美两国能长期合作。此前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美国也曾争论过是否邀请中国加入G8,但多数人认为不应这样做,理由是中国不是一个所谓民主“国家”。 

  是的,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中美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中美长期合作对双方来说越来越重要,但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在缺乏价值理念认同情况下与中国搞G2,既无助维系美国与盟国的团结和美国利益,也是不可持续的。 

  正如美国外交学会亚洲问题研究部主任伊丽莎白.伊科诺米与该中心研究员亚当.西格尔联合发表题为《G2幻想》的论文指出,中美两国在政治体制、价值观、统治方式等方面存在基本差异,美中两国围绕“国家”“主权”、个人人权、经济制裁、使用军力等问题的想法也不尽相同,对于整个世界认识也不同,不顾这种差异强行展开合作是不现实的,中美G2不过是缺乏现实基础的幻想。 

  中国也没有意愿推动G2。从根本上讲,大多数中国人从内心深处并不认为中国已经崛起,更不认为中国已崛起到可以领导世界事务,广泛承担国际责任的程度了。有些中国人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把美国视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威胁,认为作为霸权“国家”的美国不可能坐视中国崛起而无所事事。 

  但在更多中国人看来,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国内改革和发展过程仍面临很多极为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些问题和挑战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和解决前,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过度关注国际问题,特别是在国际上承担过多的国际责任。两者都不认为中国应推动G2。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巴掌拍不响”。在G2问题上,不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问题,而是两个巴掌都不拍。所以G2对期待者来讲是难以实现的期待,对于忧虑着来讲则是不必要的忧虑。 

  在中美两国都没意愿情况下,关于G2讨论反映了许多人对中美这两个“国家”的不瞭解。他们既没有充分估计价值理念对于美国人从事国际事务的影响,也没有充分估计到中国民众的看法对于中国外交决策的重要性。事实是,除非在极为危险情况下,美国很少超越意识形态行事;除非在不正常时期,中国政府在决策时一般也会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