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政策结构调整时间窗口 要珍惜

http://www.CRNTT.com   2009-09-15 10:17:19  


中国经济总的取向逐步向上趋好已经得到确认
  中评社北京9月15日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中国经济的下滑趋势终于被逆转,由此标志着政策应对也将迈入到新的阶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参加达沃斯论坛年会时指出,中国经济“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这一说法表明调控部门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出现了明显变化。

  南方都市报发表媒体评论员马红漫文章分析,之前,对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调控部门一直以“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来描述。而“遏制下滑”则意味着经济运行趋势已经发生了改变。按照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经济运行见底之后就是逐步的复苏走好,并最终走向下一个繁荣。由此可见,虽然未来的经济运行必然还存在波折,但是总的取向逐步向上趋好已经得到确认。

  文章认为,对于经济运行阶段的划分、确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尤其如此。伴随着诸如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四万亿投资政策的出台,中国经济总量复苏速度要明显快于其他经济体,这一点的确值得欣喜。但与此同时,较之于以往应对危机的措施,本次“救市”采取的政策工具并没有太多超越。1998年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房地产投资为主体的投资政策随之被采用,中国在短短两三年内就走出了危机阴影,并进入到经济繁荣期。而此次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投资拉动依然是主要的政策工具,先是国家发改委门前待批的投资项目排队等候,之后便是各地大干快上的投资落实,其后的结果就是,总量经济数据也不断被优化,直至现在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

  但问题在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却存在巨大的隐患。最简单的一点,投资在当期是需求,但是在数年之后投资品就会变为供给。如果消费需求无法提振,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让经济增长再度陷入低迷。投资拉动的实质是延缓了危机而非消灭了危机。更为关键的是,鉴于投资需求的持续性,过度宽松的刺激政策有可能导致投资失控现象出现,甚至迫使调控政策出现硬转折。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不久,“防过热”就迅速转为政策基调,为了“灭火”甚至采取行政措施强行关闭了许多钢铁企业。类似的政策硬性转折,表明经济运行的波动幅度之大,对于经济实体的不利冲击可想而知。

  文章表示,作为避免危机恶化的应急举措,投资拉动的确是不可或缺的选择,但这绝不意味着投资拉动可以一往无前,而是必须要在合适的时间点果断地进行政策工具调整。值得一提的是,温家宝总理在谈及G DP等总量调控政策目标之时,特别讲到“可以实现”。这为调控部门减轻了压力和包袱,为下一步的政策工具调整提供了腾挪空间。毕竟,尽管对于G D P“保八”的实际意义学界不乏争议,但是在中国却始终是衡量政策成功与否的现实标准。也正因如此,如果总量经济政策目标已经无虞,那么调控部门大可放手去进行长期以来一直需要做、一直想做,但却一直没有被真正落实的政策措施。

  具体而言,其一,投资规模仍需保持,但是切不可再进行刺激与鼓励。投资保持只是为了让既有的项目能够得以完工,避免烂尾工程的出现,而不再是主动实施的调控政策。其二,针对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理应尽快全面实施,包括建立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及细化到单个年度的工作时间表。所涉及的内容涵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免公众的税负等,最终的目标是扭转财政和企业的财富优势,真正实现“藏富于民”。其三,遏制部分行业已经出现的过热态势,同时放开所有竞争性行业的准入限制。前者主要是要遏制房价的畸形飙升,而后者则是要鼓励民营企业的创富潜力。

  文章最后说,下滑趋势被遏制意味着结构性政策调整的时间窗口已经被打开。回顾历史经验教训来看,调控部门对这一时间机会理应倍加珍惜,唯有如此才能在下一次危机到来之前做好充足的体制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