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金融海啸 西方说得好听做得难看

http://www.CRNTT.com   2009-09-01 10:48:16  


警惕发达国家以气候变化为由构筑新的经济控制框架。
  中评社北京9月1日讯/大致说来,西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首先是火线救市政策;其次是到了去年底今年初,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缓解经济衰退;到如今,继续采取扩张性政策的同时,西方国家开始热衷于谈论全球经济调整。

  一方面,西方国家认为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是危机的根源,因此治本之策是纠正这种失衡,美国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东亚国家要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此外,气候变化已成为无可回避的全球问题,各国应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加入西方倡导的减排计划之中。

  第一财经发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文章表示,这些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在观察全球经济协调的时候,我们不能仅听其言。否则,我们可能会被西方的修辞术迷惑。

  文章分析,第一,全球经济遇到的最要害的就业问题,在各国的经济协调中仍然付诸阙如。

  但是,在目前各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和增长方式转型计划中,对创造就业均无良策。而且,一旦西方国家的失业率上升,可以预料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将迅速抬头。这对全球经济复苏将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尤其是会损害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怎样避免这样的问题,如果出了这样的问题,该怎么惩罚始作俑者?我们很想知道,但西方国家一直是顾左右而言他。

  第二,主要发达国家选择的主导产业可能会存在失误。

  西方国家之所以关注气候变化,除了对气候问题本身的关注之外,另外一个用意就是想借助气候变化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发展新能源,发展环保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希望能够在未来抢占经济增长的制高点。

  但目前这种选择是否能成功,仍然不得而知。对新能源的投资也可能严重不足,过去的风险投资基本上是为IT行业量身定做的,对新能源这种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国际资本并未做好准备。

  总之,有可能出现技术突破、扮演主导角色的行业不一定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均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技术突破,因此在产业层面上,中国在选择新的主导产业时应更加慎重。

  第三,要注意“言外之意”,要警惕发达国家的“隐藏计划”。

  发达国家之所以在国际场合大谈全球经济调整,要求各国加强协调,也可能会以此为幌子,从各方面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赶超。很多新的贸易壁垒有可能通过环境、气候变化、食品安全等方式,以国内立法的形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发达国家也可能借发展新兴产业的契机,为其科技产品出口寻找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最后,要观其行,而不仅仅是听其言。我们看到的是,西方各国在短期内纷纷通过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对所谓的结构调整却是三心二意。

  发达国家采取的扩张政策增加了大量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可能会进入石油、初级产品市场,或流入新兴市场,带来新的泡沫,并延缓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文章称,从各种迹象来看,新兴市场面临的风险都非常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前夜。西方国家的经济刺激是否要以别国经济为垫脚石呢? 

  文章最后说,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既定的目标。我们需要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但也要警惕别人占我们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