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滞胀逼近 中国如何未雨绸缪 | |
http://www.CRNTT.com 2009-06-10 10:12:34 |
上海证券报发表中国人保资产研究部客座研究员倪金节文章表示,本轮的商品价格大反弹,其主导因素是金融需求的快速迸发和部分商品供给的趋紧,而与实体经济是否复苏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所以,目前商品市场继续走强的相关条件,短期内难以改变。因为复苏大局未定,谁也没有胆量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大量回笼货币,而让经济复苏的趋势无法持续。当然,如果三季度商品市场的上涨速度超过了普遍预期,幷进而使得全球通胀形势逐渐失控,那么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最快可能在今年年底考虑回收流动性。 实际上,从4月初开始,美国的长期利率已开始急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市场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虽然根据历史经验来看,通胀多是发生在宏观经济的上升周期,“高通胀、高增长”较为常见,但现在投资者更担忧的是,美国经济会否出现滞胀,从而使得世界经济最终也难逃滞胀的厄运。 更令人不安的是,历史经验证明,美联储从来就没有及时回收过流动性。2001年到2004年的低利率环境,催生出了房地产市场、商品市场等多个泡沫,而等到2004年6月格林斯潘意识到了非理性繁荣,开始回收货币时,连续17次升息丝毫未能控制住泡沫的膨胀,相反却成为刺破泡沫的元凶。现在又是一个低利率的时代,各大央行能够及时回收流动性,既保证不通胀,又力保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央行的“慢半拍”也是下一轮出现通胀的一大诱因。 文章认为,当此之际,审时度势,相机抉择,尽可能掌控住这些极度过剩的资金流动性,避免下一轮大泡泡吹起来的速度和强度都远超上一轮(2001到2008年)泡沫周期,是全球货币政策的掌舵者们最紧迫的任务。但我们不能奢望伯南克、特里谢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既控制住流动性,同时保证世界经济的安全复苏。 有鉴于此,虽然中国经济出现增速“停滞”和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中国未来的通胀压力还是存在的,当前在自身通胀和外部滞胀威胁尚未出现之际,未雨绸缪做好政策应对就显得十分迫切。现在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应该首先确保经济下滑趋势结束,幷努力控制住物价的上升态势,实现合理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物价水平。要达到这样的调控目标,单一经济政策难负其重,而需要构造“多管齐下”的宏观政策体系。 文章指出,为了确保增长的可持续,必须尽一切努力保证消费的稳定增长,痛下决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增加中产阶层和农民阶层的收入,同时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力度远远不够,改革的意愿也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中央对当前的形势非常清醒,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于5月19日发布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应该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改革相对更容易推行,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对政府和货币当局而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机抉择”,在全球通胀成形之初就及时将国内的货币环境回归正常化。中国现在的形势是,在房地产市场还未能有足够的调整之际,资产价格型通胀已然出现。沪深股市在半年内上涨60%以上,一线城市的房价微降数月后再次转升,很多楼盘已超过历史最高价。这些都足以说明货币扩张的政策效力已经显现,在实体经济投资机会不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辗转于国内的资产市场成为必然选择。而一旦股市、房市等泡沫再次破灭,对经济而言是一场灾难,对百姓来说是极大的伤害。 对石油企业,特别是上游石油企业而言,油价高涨将显着增加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刺激石油企业进一步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提高产量。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通货膨胀也必然增加企业生产和销售成本,给资金管理带来困难。因此,上游石油企业有必要预判形势,提前采办各种生产资料,幷加强资金管理,在商品期货市场适时地进行套期保值的交易,以有效控制住产品的成本,进而确保物价形势不至于完全受制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