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评智库:文明学领纲 构建“一带一路学”

http://www.CRNTT.com   2018-08-28 00:26:04  


 
  顺便说明一下“国民国家”的含义。在中国被翻译成了“民族国家”,但是这一字之差就模糊了其准确的含义。“国民”的含义是:人不分民族、人种是特定国家的属民,被要求认同并忠诚特定的国家。“民族国家”一词仅仅是在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之后,才取代了“国民国家”成为了常用词,不是科学性的概念。

  所谓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比如说在日本人中,在法律上和实质上及名词上,都不存在琉球族、朝鲜族、汉族等称谓,人人都只是日本人。各类人在名词上没有民族称谓,只被称为冲绳出身、元朝鲜人、华人。看看美国,也只有白人、黑人、拉丁裔、亚裔、俄裔、华人、犹太人,没有民族称谓,你只是美国人。

  所谓国民对国家的忠诚,比如说人人有向国家纳税的义务,有服兵役的义务。就是说国家要你去冒死,你也应该去。

  b,赵氏文明定义开发了文明的研究方法。文明学领纲的地域研究应着眼于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通过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就可以证明文明的存在及作用。

  c,赵氏文明定义蕴涵着文明学学术体系的发展前景,如可派生国际文明论、政治文明论等学科⑤。

  5,简述一下地域研究所需的国际文明论的若干定律:

  a,文明的相对性。文明不分优劣,文明和非文明的区别是原始和文明的区别。文明是多元的,世界是多样的。

  b,文明的国际地域性。国民国家不构成文明的单位。比如东方有中华文明和日本文化。

  c,文明的传承性。文明超时代传承,体现在人的行为模式上。行为模式显现于人在不知觉中反复重复的行为。也因此,行为有可预测性,行为模式有研究价值。

  d,文明的非理性。行为模式显现于人在不知觉中反复重复的行为,就是说行为模式具有非理性,非利益动机的性质。国际关系论中的建构主义论、路径依赖论所述事例多源于行为模式。

  e,文明的融合性。文明的冲突是融合的一种形式。文明在融合中兴衰。

  可以参考一下汤因比(Toynbee)所述的文明变动的公式:文明呈现有发生、成长、衰退、解体、向下一代文明转化的过程。文明受地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地域统治者的行为,这两个条件左右。统治者必须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文明在应战中成长。但如果应战失败,文明会开始衰退。统治者失去应对能力,社会又会拒绝服从,内部分裂。而统治者就更要强化自己权力,结果发生阶级性的对抗运动,文明发生解体。

  f,文明学的宿命性。文明学领纲的地域研究需要开拓建设性的文明学理论,警惕文明决定论,避免宿命论的陷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